出版品

Publications

書籍
臺南市故事集(七)
  • 作者:
    胡萬川、林培雅總編輯
  • 出版者: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 出版日期:
    民國102年12月
  • ISBN/ISSN:
    978-986-03-9893-9
  • GPN:
    1010203437
  • 語言:
    繁體中文
  • 規格:
    平裝/21*15cm/245頁
  • 定價:
    NT$250元

|本集工作人員資料|

 

講述者

林靖雄    男    33年次    安平人福佬    略識字    抽水站退休員工

黃美月    女    41年次    安平人福佬    高職    開臺天后宮管理委員

吳高明月    女    38年次    安平人 福佬    國小    觀音亭主任委員

陳鄭淑垣    女    19年次    安平人 福佬    國小    開臺天后宮誦經團團長

李增南    男    28年次    安平人福佬    國小    城隍廟管理人

 

采錄者

林培雅    女    臺南人     福佬    博士  中山醫學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副教授

林詩宜    女    臺南人    福佬   高中  中西區公所職員

 

工作小組指導教授及總定稿

胡萬川    教授    清華大學臺灣文學所榮譽教授

 

 

|目錄|

 

市長序  10

局長序  12

序─胡萬川  14

序─林培雅  18

凡例  22

 

■安平區

傳說  27

大陣伯仔  28

共媽祖偷剝金仔  40

大蘇王救人  48

大道公生日  60

鬼仔古(一)  66

鬼仔古(二)  78

鬼仔古(三)  86

媽祖流目屎  102

觀世音菩薩開刀  156

觀世音菩薩的指示  164

媽祖解心事  180

觀世音菩薩報火燒  188

看著菩薩  194

豬母鬼  214

 

■附錄

壹、本集工作人員資料  236

貳、記音規則  240

 

 

|書序|

 

市長序─

保存庶民文學的精華

 

    民間文學由庶民集體創作出來,以口耳相傳的方式傳承下來,是來自土地最美麗的聲音。臺南市是臺灣最早開發的地區,原住民、荷蘭人、漢人、日本人等都曾在此留下足跡,多元的族群交會之下,創造出多采多姿的民間文學,這些都是庶民文學的精華,是重要的文化資產。

    民間文學經由口語創作、流傳,極易流失,保存不易,故文獻記載十分匱乏;其次,過去本土文化屢遭貶抑,使其傳承中斷;再加上之後電子媒體勃興,取代其娛樂功能;此外,擅長講唱的耆老又紛紛凋零,這種種因素,都使得許多民間文學面臨失傳的危機。民間文學表現出先民對這塊土地的認知與感受,其中蘊藏豐富的文化意涵,因此保存與發揚民間文學實為當務之急。

    所幸大臺南地區很早就意識到保存民間文學的重要性,積極展開民間文學工作。過去在臺南縣長期的努力下,已出版20冊的民間文學集;縣市合併之後,市府出版土城著名耆老邱進先生的歌謠與故事專輯3冊,並為其錄製CD;隔年又再接再厲,出版流傳在中西區、安平區、安南區等地的古老傳說3冊。如今又有新的成果,即將出版流傳在安平區各聚落的傳說3冊,希望透過《臺南市民間文學集》系列叢書的出版,能將這些重要的文化資產傳承給下一代,讓後代子孫感受到臺灣民間文學之美,並珍惜、愛護它,進而再創造出新的生命。

    臺南市民間文學非常豐富精采,至今仍有許多尚未被挖掘、保存下來,未來市府仍將繼續這項重要的工作,委託專家學者尋訪更多的耆老,將這些民間文學蒐集整理出來,讓大臺南庶民文學的精華能重現璀璨的光芒。

 

臺南市  市長  賴清德

 

局長序─

傳承繁衍    用心傾聽

 

    民間文學孕育自土地,是最貼近生活底層的普羅文化,反映出庶民的共同命運及對生命的體察;與精緻文雅的菁英文化相比,雖然顯得通俗直率,卻更親切易懂、自由奔放,展現出活潑的生命力。透過歌謠及俗諺語的講唱,民間故事代代傳承,形成一種文學記憶形式,從而也成為國家重要的無形文化資產。

    然而這項無形資產也面臨著重大挑戰。首先,民間文學因以口耳相傳為主,而非總是形諸文字予人世代傳頌,過去迄今都經常面臨流失的困境。其次,民間文學多屬集體創作,經常須在多人聚集的適當講唱情境下才能發生,隨著社會型態轉變及電子傳媒興起,傳統講唱情境逐漸消失,傳承者逐漸失去表演舞臺,也加速了民間文學佚失。再者,以正規的田野調查方式來採集、整理民間文學極為重要,要如何將原音原語忠實紀錄、完整呈現,更是妥存民間文學的關鍵課題。

    有鑑於此,大臺南地區很早就將搶救臺灣的民間文學視為當務之急。早在縣市合併之前,原臺南縣市政府即分別舉辦「民間文學整理研習營」及委託胡萬川、林培雅教授進行民間文學資源調查工作,奠定扎實的基礎;前縣府並陸續出版20冊的臺南縣民間文學集。以文化升格直轄市後,臺南市再接再厲,2012年先將土城耆老邱進先生所講唱的歌謠故事,加以採集整理成為本系列的首三冊,並製作成CD出版;2013年出版臺南舊城四區的傳說故事三冊;今年則再出版第三輯安平老聚落傳說三冊。

    民間文學仰賴田調採集資料,工作辛苦且曠日費時,能有這樣的成果,除了要感謝所有熱心無私接受採錄的安平鄉親父老,更要感謝辛勤奔走的林培雅教授,沒有林老師引導在地耆老們娓娓道出精采故事,並以嚴謹態度,將相關背景做完整梳理,在地民間文學的面貌斷無法如此亭亭玉立。

    保存民間文學就是保存傳統文化。目前民間文學依然活躍於各地耆老口中,只待我們用心傾聽。未來市府將持續努力,讓更多民間文學妥善保存下來,讓更多人看到臺灣民間文學的多采多姿,讓最貼近這塊土地的文學種子繁衍承續。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局長  葉澤山

 

總編輯序─

 

    這是大臺南市民間文學最近采集整理的新成果,彙編為民間文學集第七、第八、第九集。這三集的主要內容都和傳說有關。

    民間文學是傳統民間文化代代相傳的重要載體,傳統上以口頭傳承為主。在文字使用發達的地區,這些口頭傳承的內容,有時候也會被寫成文學,成為文獻傳統。在文明逐漸衍變的過程當中,文字傳承的重要性,很明顯的是越來越占上風,也就因此,而口頭傳承的文化,自然的就逐漸式微。特別是以娛樂為主的民間故事,或歌謠一類,首先漸漸的被新的傳播媒體如以文字創作流傳的各種小說、詩歌所取代。在近現代更被各種聲光化電的娛樂所取代。一般說來,文明進入工業化時期,口傳的民間故事就大致不再興盛,原本口口傳唱的民間歌謠,也不再流傳。但是,其中卻有一個例外,那就是傳說。這是因為傳說的特殊性質所致。

    傳說在民間文學當中,是直到如今仍見口口相傳,相續不絕,而不只見於文字的一個文類。主要的原因在於傳說的流傳是被當做「真的」,有時又被認為是一種和「認知」或「體驗」有關的敘事。不論講述的人,或參與的聽者,一般不會把傳說的講述當作娛樂。有的人因此把傳說當作是「口頭」的、「民間」的歷史。

    而之所以會把傳說講成民間或口傳的歷史,其中的一個關鍵就在於傳說的講述常常會牽涉到靈異。而一牽涉到靈異,歷史學者當然就不會認可那是歷史。所以不論傳說如何被比附於歷史,也就只是民間口傳的歷史。

    傳說包含的範疇是頗為廣泛的,其中在世界各地至今仍口傳不歇的一類就是和信仰有關的傳說。

    提到信仰,又是一個包含複雜的概念,有人會狹義的主張只有關於「神」的信仰才是信仰;也有的會廣義的把涉及相信現實世界之外有諸種靈異的存在,包括神佛、鬼怪等等的觀念,都是信仰的範疇。筆者在此所用的是以廣義的概念而言。

    傳說是比民間故事更能表現身分認同的一個文類。也就是說傳說的內容、主題通常更強化了流傳地方的文化認同。這樣的傳說不只由偏向以歷史為背景的歷史傳說,或指向地理、物產特性的風物傳說為然,有關地方信仰的神靈或鬼怪的傳說,更是如此。有關神異信仰的傳說常常是藉著過去(即歷史、時間的意涵)的靈異感應,來強化信仰的意義,因此也強化了人和當前生存的地方(空間)的聯結。人和地方文化,人和族群的認同,就藉著一代一代的傳說的流傳而深化了。

    這次集結的三本民間文學集,主要的就以臺灣漢人最早開發定居的安平地區為主,在民間文化的傳承上,有特別的意義,是很有價值的資料。

    臺灣的學術、文化界,在民間文學的研究上,成果是還不很豐厚的,其中有關傳說的部分,更是有待深入的部門。臺南市最近的民間文學采集在傳說部分有較好的成果,希望能藉此對臺灣的「傳說」之研究,提供一些助益。

 

清華大學臺灣文學所榮譽教授  胡萬川

 

總編輯序─

 

    本年度《臺南市民間文學集》共計出版三冊,其內容皆為故事集,皆採集自安平區。若以運河為界,可將安平區分為傳統安平聚落與五期重劃區兩大部分,傳統安平聚落早在荷蘭時期即已開發,歷史十分悠久,當地居民頗多世居在此,產生並流傳許多在地的民間文學;五期重劃區為現代化新興社區,居民大多從外地移入,互動不如傳統聚落密切,民間文學的流傳較不頻繁,因此本年度將田野調查的場域設定在傳統安平聚落。

    宮廟是孕育民間文學的溫床,且具有傳播民間文學的功能。宮廟可分為公、私兩類,公廟由居民共同祭祀、管理,財產為公共財,為開放的公共空間;私廟由私人開設,其祭祀、管理皆由私人負責,為私有財產,非開放的公共空間。公廟為傳統聚落的信仰、歷史、文化中心,與聚落的發展息息相關,在這個場域中所處理的地方公眾、私人事務,具有一定的公信力,極容被人傳講,而有些會形成傳說,得到居民的認同,在地方上不斷流傳,尤其是攸關地方群體的傳說更會一代又一代被傳承下去;私廟主要處理私人事務,雖然這些事情也會形成傳說流傳,但因其涉及隱私具有較多的隱密性,再加上私廟的公信力較容易被質疑,因此民間較少去流傳其所衍生的傳說。基於上述的理由,我們將田野調查的重心放在安平的公廟上。

    安平的公廟依照其祭祀區域範圍的大小,可分為幾個層級:一、公廟,由全安平共同祭祀的宮廟,共有四間,包括開臺天后宮、觀音亭、城隍廟、大眾廟;二、角頭公廟,由各角頭共同祭祀的宮廟,安平共分為六角頭,分別是海頭社、王城西社、灰窯尾社、囝仔宮社、港仔尾社、十二宮社,其公廟依序是廣濟殿、西龍殿、弘濟宮、妙壽宮、靈濟殿、三靈殿;三、一般角頭廟,由角頭中的部分區域共同祭祀的宮廟,例如囝仔宮社的伍德宮、廣濟宮的文朱殿等等。上年度曾以十二宮社的三靈殿為中心,採集到多則傳說,整理成故事集(四)出版;本年度則以開臺天后宮、觀音亭、城隍廟、囝仔宮社的妙壽宮為中心,採集到三冊的故事,其中在囝仔宮社採集到的傳說數量最多。

    這三冊的內容以信仰傳說居多,有些背景為二次世界大戰,當時安平人的生命財產隨時都可能失去,大家惶惶不可終日,在苦難的日子裡神明從聖殿下來與居民同在,共同撐過那段艱苦的歲月,也因此產生許多動人的故事,至今仍為當地耆老津津樂道。其次,過去的歲月醫藥不發達,環境的衛生條件差,居民生病無法得到妥善的治療,此時神明是他們最常求助的對象,是他們的醫生,也因此產生許多神明成功救治安平人的神奇傳說。面對戰爭、天災、疾病的侵襲,人的抵抗力量十分有限,到最後只能仰賴神明的庇佑,因此這些信仰傳說是安平人的生活印記,是安平的歷史見證,對安平人而言有重大的生命意義,也將安平人對神明深摯的感恩之情表露無遺,從中還可以感受到傳說對信仰發揮極明顯的凝聚力量。

    有些公廟會設置乩童,透過讓神明附身的方式,由乩童直接傳達神意,並使信徒可以與神明直接對話,因此神明處理事務的過程與細節都會被清楚說出來,而這些往往具有濃厚的故事性,會被當成傳說在地方上傳誦。安平的公廟普設乩童,且廟中經常同時有好幾位乩童,他們負責處理信徒請託之事,及聚落、公廟的公共事務,為義務職不收取酬勞,也因此熱心助人又功夫了得的乩童在地方上頗孚眾望。安平的乩童多,產生的故事也多,本次即採集到很多這類的故事。

    最後要特別感謝所有熱心提供故事的安平鄉親,謝謝他們始終不厭其煩地一直接受我的採訪與詢問並教導我;還要感謝開臺天后宮、妙壽宮、廣濟宮的工作人員協助調查;此外,感謝歐財榮老師熱心提供安平耆老的名單,讓調查工作可以達到事半功倍之效。安平鄉親的親切與熱情讓這次的工作進行十分順利,在此致上十二萬分謝意!

 

中山醫藥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副教授  林培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