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近幾年來,紮根於地方,正確地深入認識、理解母土,是許多臺灣文史研究者及個人踵繼先輩從事歷史研究的日常實踐要項之一。
其中明鄭時期萬年縣治所在地究竟位於何處,學界共有三個主張或認知;由於距今已有三百多年之久,眾說紛紜,成了有待解明的歷史疑問。
|作者簡介|
戴文鋒
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 副教授
【學歷】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 學士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 碩士
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 博士
【經歷與現職】
‧日本國立一橋大學言語社會研究科 客員研究員
‧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 所長
‧文建會臺灣大百科網路版民俗類辭條 諮詢委員
‧全國文化復興總會、教育部走讀臺灣藝術與人文教材資料編寫專案會議 諮詢委員
‧全國高中臺灣人文獎第三、四、七、八屆評審委員
‧考試院國家文官培訓所訓練課程臺灣史地課程 特約講座
‧臺南市安平開臺天后宮文化基金會 董事
‧臺南市安南區海尾朝皇宮第七屆 顧問
‧臺南市南區萬皇宮 文化顧問
‧臺南市社區文化營造推動小組 委員
‧臺南市文獻委員會 文獻委員
‧臺南市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審議委員會 委員
‧臺南市政府安平港歷史風貌園區古堡暨洋行公園歷史文化顧問小組 顧問
‧南瀛國際人文研究中心 研究員
‧臺南縣政府南瀛學推動計畫 諮詢委員
‧臺南縣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審議委員會 委員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組第三、四、五屆 典藏委員
‧高雄市古物審議委員會第一、二屆 委員
|目錄|
002 〈縣長序〉豐富「南瀛學」的內涵
004 〈處長序〉南瀛學另一篇章
006 〈自 序〉回饋母土的開端
012 表 次
013 圖 次
014 中文摘要
016 英文摘要
018 第一章 研究緣起與目的
026 第二章 文獻對於萬年縣治所的兩種記載
026 第一節 二贊行
028 第二節 興隆里
032 第三章 當今學界對於萬年縣治所的三種主張或認知
032 第一節 高雄市左營區
042 第二節 湖內鄉太爺村
044 第三節 仁德鄉二行村
052 第四章 萬年縣治所考辨
052 第一節 萬年縣治有無移治的問題
053 第二節 曾玉昆「左營之說」辨誤
078 第三節 連橫、伊能嘉矩「興隆里之說」辨誤
078 一、鄭氏時期所設里莊,並未見「興隆」之名
078 二、於興隆里設治後,鳳山知縣尚居府城辦公
081 三、鄭氏入臺初期統轄的勢力範圍
083 四、「興隆里之說」誤將清鳳山縣轄境解讀成明萬年縣轄境
094 五、「興隆里之說」誤將清鳳山縣治所當成明萬年縣治所
095 六、伊能承襲連橫「興隆里之說」
100 第五章 結語
106 參引文獻
附錄
116 附錄1:明鄭萬年縣治 學者認定在仁德
【2004/05/01 聯合報】
117 附錄2:「明鄭時期萬年縣治考證」座談會
【2004/05/01 臺灣時報】
118 附錄3:「明鄭時期萬年縣治考證」座談會
【2004/05/01 中華日報】
120 附錄4:「萬年縣治座談會」
121 附錄5:二仁村萬年縣治紀念碑揭碑
【2008/12/15 中華日報】
122 附錄6:1983年古天興縣治紀念碑碑文
123 附錄7:2005年古萬年縣治紀念碑碑文
124 附錄8:《臺灣文化志》有關鳳山縣、諸羅縣轄域與治所記載原文
126 作者簡介
|書序|
〈縣長序〉
豐富「南瀛學」的內涵
為深耕「南瀛學」的廣度與厚度,本人主持縣政後,便積極思索其研究向度與強度,因而,在諸種出版品中特別開闢「南瀛研究專刊」與「南瀛史料叢刊」兩類,前者定位為研究計畫專書,後者則為史料性質。
「南瀛學」浩瀚廣大,多元而豐美,學界與文史界各自在不同領域埋首奮進,經多年努力,已經漸漸看到不同樣貌的成果,著實令人振奮。由於要研究的「南瀛學」既多且雜,所以,臺南縣政府便針對主題性的文史議題,委託中研院、大學院所或文史工作者調查研究,有田調普查,有考古挖掘,更有文獻蒐錄,如「歸仁窯遺址調查研究」、「菜寮化石鑑定與分析」、「萬年縣治之治所考辨與紀念碑文撰述計畫」、「臺南縣新港文書調查研究」等等,迄今已累積20餘種,成果極為豐碩。
為讓這些委託調查研究案的成果,發揮更大更廣的邊際效益,臺南縣政府乃邀請學者專家組成審查小組,審議並挑選適合出版的調查報告書,重新編輯並更改書名予以印製出版,首度獲選的有《麻豆港街的歷史、族群與家族》(中研院林玉茹教授,2003) 《嘉南平原水利事業的變遷》(東華大學陳鴻圖教授,2004)、《萬年縣治所考辨》(臺南大學戴文鋒教授,2005)及《臺南縣平埔族古文書集》(中研院林玉茹教授,2004)等4書,前3書為「南瀛研究專刊」,後者則屬「南瀛史料叢刊」。
「南瀛研究專刊」與「南瀛史料叢刊」的問世,將會更豐富「南瀛學」的內涵,也將為「南瀛學」的研究,提供更多元的素材與史料。我們深切期待,這4部巨著能為「南瀛學」的研究,帶來更為寬廣的視野與能見度。
臺南縣縣長 蘇煥智
〈處長序〉
南瀛學另一篇章
為全面推動臺南縣區域性學術研究,蘇縣長就任後,即指示成立「臺南縣南瀛研究推動委員會」,針對縣內重要文史議題成立研究專案,委託學界主持調查研究,迄今結案的研究報告已達25種,有的為一般普查案,有的為專題研究案,前者為日後深入探索的主題預作準備,後者則予以編輯後可以成為專書;此次,特別挑選其中4種專題研究報告書,依其性質分為「南瀛研究專刊」和「南瀛史料叢刊」等兩大類印製出版,俾讓研究成果更為宏遠,加上已編輯出版近百冊的「南瀛文化研究叢書」,讓南瀛學的建構更向前邁出一大步。
這4本專書及其原始計畫名稱與主持人略記如下:
‧《麻豆港街的歷史、族群與家族》─〈水堀頭遺址探勘試掘暨舊麻豆港歷史調查研究報告〉,中研院林玉茹教 授、劉益昌教授(2003)。
‧《嘉南平原水利事業的變遷》─〈嘉南大圳史料調查及蒐集計畫〉,東華大學陳鴻圖教授(2004)。
‧《萬年縣治所考辨》─〈萬年縣治之治所考辨與紀念碑文撰述計畫〉,臺南大學戴文鋒教授(2005)。
‧《臺南縣平埔族古文書集》─〈臺南縣平埔族古文書編纂計畫〉,中研院林玉茹教授(2004)。
4本專書皆以豐富的文獻為主、紮實的田調為輔,運用歷史學與人類學的治學方法廣泛探討,立論詳實客觀,資料珍貴多樣,皆足以成為一方之學,相信對「南瀛學」的研究,極具意義與正向功能。
治史首在史料的掌握,「南瀛研究專刊」和「南瀛史料叢刊」都會是第一手史料,將可為「南瀛學」 的研究,提供並開創更為多元的面向;臺南縣政府有責任完成更多調查研究案,也有責任繼續將其編印成專書,提供研究者參考。
文化處處長 葉澤山
〈自序〉
回饋母土的開端
發軔於一九二○年代的臺彎新文化運動,參與的文化人無不致力於臺彎文化向上,要使臺灣成為臺灣人的臺灣(蔡培火語),同時也要使臺灣成為世界的臺灣(王受祿語)。這股兼具世界性(現代性)與臺灣性(本土性)的視域、力量,不僅在日治時代蓬勃展開,戰後依然以各種形式持續奮鬥著。其中,戰前以文學創作聞名的鹽分地帶文學作家吳新榮先生,在戰後繼續團結了地方文史專家,投入於「南瀛學」的建立與發展,並稱日治時代曾組「臺南藝術俱樂部」的臺南市文史同好莊松林(朱鋒)先生等,在戰後繼續著「臺南學」的耕耘。當時,「南瀛學」與「臺南學」的文史研究者,不僅重視歷史文獻,同時也強調田野調查,且彼此合作、相互輝映,回應了他們所處時代的文化課題,累積了聲譽斐然的大臺南地區研究碩果。
而在今日全球化與地方化同時並進的時代潮流之下,現代西方學者無不同意人類對於地方是有其主觀和情感上的依附與連結的。當全球在資訊、金融、商品都逐漸一致化的過程當中,這種來自地方的、文化的認同,就是人類與地方的一種情感聯繫,阿格紐(John Agnew)曾以「地方感」(The sense of place)來挖掘其深層意涵,即人類在其生活環境及成長過程的經驗積累中,所產生的熟悉情境能夠使人類從中獲得安全戚和歸屬感。人文主義地理學的領袖人物段義孚(Yi-Fu Tuan)以「地方之愛」一詞加以闡述,而華格納(Wagner)與麥可(Mikesell)認為「那些佔有共同地區的人群間,才可能產生慣常而共享的溝通」,瑞爾夫(Ralph)並認為「內在於一個地方,就是歸屬並認同於它,你越深入內在,地方認同感就越強烈。」而更早的存在主義哲學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甚至認為,真正的存在乃是紮根於地方的存在,地方不只是世間事物,也是一種觀看、認識、理解世界的方式。
近幾年來,紮根於地方,繼續正確地深入認識、理解母土,也成了許多臺灣文史研究者及個人踵繼先輩從事歷史研究的日常實踐要項之一。其中,明鄭時期萬年縣治所在地究竟位於何處?由於距今已有三百多年之久,眾說紛紜,成了有待解明的歷史疑問。本人有幸承蒙臺南縣政府之委託,得以透過清代以降的歷史文獻與相關研究,考辨萬年縣治所所在地,而成此書。希望《萬年縣治所考辨》一書的付梓出版,得以使讀者不再有「鄭家縣制誰能說」之歎,且能成為回饋母土的開端。惟論述證據僅限於歷史文獻及相關研究,猶恐掛一漏萬,尚祈文史先進、博雅君子,對於本書疏漏之處,不吝賜教、補正。
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 戴文鋒 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