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現今臺南麻豆東北角的水堀頭,遺留一座地表長近八公尺、以糖水加糯米汁,再搗混蠣灰砂的三合土結構遺蹟。過去以來,對於該結構物的功能眾說紛紜。從日治時期以來至今,當地居民即口傳水堀頭是麻豆港古碼頭所在。民國45年(1956),由於水堀頭鄰近的「龍喉」挖掘出眾多的石車等出土物,臺南縣文獻委員會吳新榮等委員現地會勘之後,推斷可能是水利疊水設備,或是墓道。水堀頭的三合土遺蹟究竟是墓道、水利設施,抑或是傳說中的麻豆港所在,一直是個公案。
本書由中研院林玉茹教授進行歷史研究,考證麻豆港的位置,並重建麻豆港的興衰與麻豆地區開發史,經由考古與歷史研究的相互參照和討論,期能究明原遺蹟之屬性以及麻豆港發展的歷史過程和意義。
|作者簡介|
林玉茹
臺南縣歸仁人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博士
專攻臺灣社會經濟史、海洋史以及區域研究
【現任】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兼任副教授
南瀛國際人文社會研究中心學術研究員
【著作】
《清代臺灣港口的空間結構》,知書房,1996。
《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絡》,聯經,2000。
《戰後臺灣的歷史學研究1945-2000:臺灣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04;日文版:東京,汲古書屋,2004;與李毓中合著。
《鹿港郊商許志湖家與大陸的貿易文書(1895-1897) 》,中研院臺史所,2006;與劉序楓合編。
《殖民地的邊區:東臺灣政治經濟的發展》(遠流,2007)。
《代書筆、商人風:百歲人瑞孫江淮先生訪問記錄》,遠流,2008;與王泰升和曾品滄訪問。
期刊論文二十餘篇
陳中禹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班學生
【現任】
國史館助修
【專攻】
清代臺灣族群社會史
戰後臺灣族群政策史
蔡承豪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博士
金鼎獎最佳著作人
【曾任】
臺灣師範大學兼任講師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訪問學員
【參與】
臺灣歷史博物館、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等常設展規劃
【著作】
《臺灣番薯文化志》,果實,2004
〈從在來犁到改良犁:臺灣的犁具改良(1900s~1960s)〉
〈流感與出草:臺中地區的泰雅族動亂(1918~1923)〉等。
曾品滄
嘉義人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博士
【歷任】
國史館助修、協修
【現任】
成功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專攻】
清代臺灣史、食物史
【著作】
《笨港古文書選輯》等古文書集及口述歷史書籍多種。
|目錄|
002 〈縣長序〉 豐富「南瀛學」的內涵
004 〈處長序〉 南瀛學另一篇章
006 〈編者序〉 歷史公案的辯證
014 圖目錄
016 表目錄
017 附表目錄
018 導論:地方性港口市街史研究的意義/林玉茹
030 荷治時期麻豆社的族群關係與被統治的歷程/陳中禹
082 從番社到漢庄:十七至十九世紀麻豆地域的拓墾與市街發展/曾品滄
138 麻豆港及其市街的變遷(1624-1895)/林玉茹
250 麻豆地區的家族與士紳階級的建立/蔡承豪
362 參考書目
396 作者簡介
|書序|
〈縣長序〉
豐富「南瀛學」的內涵
為深耕「南瀛學」的廣度與厚度,本人主持縣政後,便積極思索其研究向度與強度,因而,在諸種出版品中特別開闢「南瀛研究專刊」與「南瀛史料叢刊」兩類,前者定位為研究計畫專書,後者則為史料性質。
「南瀛學」浩瀚廣大,多元而豐美,學界與文史界各自在不同領域埋首奮進,經多年努力,已經漸漸看到不同樣貌的成果,著實令人振奮。由於要研究的「南瀛學」既多且雜,所以,臺南縣政府便針對主題性的文史議題,委託中研院、大學院所或文史工作者調查研究,有田調普查,有考古挖掘,更有文獻蒐錄,如「歸仁窯遺址調查研究」、「菜寮化石鑑定與分析」、「萬年縣治之治所考辨與紀念碑文撰述計畫」、「臺南縣新港文書調查研究」等等,迄今已累積20餘種,成果極為豐碩。
為讓這些委託調查研究案的成果,發揮更大更廣的邊際效益,臺南縣政府乃邀請學者專家組成審查小組,審議並挑選適合出版的調查報告書,重新編輯並更改書名予以印製出版,首度獲選的有《麻豆港街的歷史、族群與家族》(中研院林玉茹教授,2003) 《嘉南平原水利事業的變遷》(東華大學陳鴻圖教授,2004)、《萬年縣治所考辨》(臺南大學戴文鋒教授,2005)及《臺南縣平埔族古文書集》(中研院林玉茹教授,2004)等4書,前3書為「南瀛研究專刊」,後者則屬「南瀛史料叢刊」。
「南瀛研究專刊」與「南瀛史料叢刊」的問世,將會更豐富「南瀛學」的內涵,也將為「南瀛學」的研究,提供更多元的素材與史料。我們深切期待,這4部巨著能為「南瀛學」的研究,帶來更為寬廣的視野與能見度。
臺南縣縣長 蘇煥智
〈處長序〉
南瀛學另一篇章
為全面推動臺南縣區域性學術研究,蘇縣長就任後,即指示成立「臺南縣南瀛研究推動委員會」,針對縣內重要文史議題成立研究專案,委託學界主持調查研究,迄今結案的研究報告已達25種,有的為一般普查案,有的為專題研究案,前者為日後深入探索的主題預作準備,後者則予以編輯後可以成為專書;此次,特別挑選其中4種專題研究報告書,依其性質分為「南瀛研究專刊」和「南瀛史料叢刊」等兩大類印製出版,俾讓研究成果更為宏遠,加上已編輯出版近百冊的「南瀛文化研究叢書」,讓南瀛學的建構更向前邁出一大步。
這4本專書及其原始計畫名稱與主持人略記如下:
‧《麻豆港街的歷史、族群與家族》─〈水堀頭遺址探勘試掘暨舊麻豆港歷史調查研究報告〉,中研院林玉茹教 授、劉益昌教授(2003)。
‧《嘉南平原水利事業的變遷》─〈嘉南大圳史料調查及蒐集計畫〉,東華大學陳鴻圖教授(2004)。
‧《萬年縣治所考辨》─〈萬年縣治之治所考辨與紀念碑文撰述計畫〉,臺南大學戴文鋒教授(2005)。
‧《臺南縣平埔族古文書集》─〈臺南縣平埔族古文書編纂計畫〉,中研院林玉茹教授(2004)。
4本專書皆以豐富的文獻為主、紮實的田調為輔,運用歷史學與人類學的治學方法廣泛探討,立論詳實客觀,資料珍貴多樣,皆足以成為一方之學,相信對「南瀛學」的研究,極具意義與正向功能。
治史首在史料的掌握,「南瀛研究專刊」和「南瀛史料叢刊」都會是第一手史料,將可為「南瀛學」 的研究,提供並開創更為多元的面向;臺南縣政府有責任完成更多調查研究案,也有責任繼續將其編印成專書,提供研究者參考。
文化處處長 葉澤山
〈編者序〉
歷史公案的辯證
今日臺南縣麻豆鎮自歷史時期以來即是臺南地區重要的聚落,為荷蘭時代以降所謂平埔族「四大社」 之一麻豆社的原居地。麻豆原來瀕臨海邊,是北港溪和灣裡溪(曾文溪)之間倒風內海(潟湖)中的港口。麻豆港規模雖然不大,但自荷蘭時代即為麻豆地區吞吐口,對外輸出土產,進口雜貨,直至清代中葉仍可見該港運作的紀錄。至今,滄海桑田,麻豆已經距離海岸線近30公里,麻豆市街中心地亦隨著港口的變化,自東邊轉移到今址。
麻豆鎮東邊南勢里水堀頭,原存一座三合土遺蹟。根據耆老傳述,水堀頭即麻豆港之所在,過去有種種傳說,或稱「龍喉穴」。1956年5月,更曾於水堀頭地區挖掘出大量的石車和棕簑等物,震驚一時。當時,臺南縣文獻專家吳新榮曾參與勘查,並於《震瀛採訪錄》中留下發掘的部分記錄。三合土遺蹟過去一直被認為是麻豆港古碼頭所在,吳新榮則認為可能是清代水利工程的「灞頭」,也有人主張是墓道。由於當年並未實際挖掘,孰是孰非,始終未定。
文建會與臺南縣政府為了解決多年的公案,並計畫以水堀頭遺蹟作為史蹟公園,於2002年10月正式委託中央研究院進行歷史與考古的調查。由於經費有限,在第一年計畫中,先以歷史調查為主,考古試掘為輔,待有確切證據證明該遺蹟屬性之後,再進行更大規模的考古挖掘。亦即先期計畫是以麻豆港發展史為研究重點,一方面採取考古試掘方式,初步進行三合土遺蹟屬性的重現以及文化層的解剖,釐清該遺蹟是否為古碼頭或是其他設施;另一方面,透過地圖和相關文獻的分析,進行歷史研究,考證麻豆港的位置,並重建麻豆港的興衰與麻豆地區開發史。經由考古與歷史研究的相互參照和討論,期能究明原遺蹟之屬性以及麻豆港發展的歷史過程和意義。
先期計畫乃由本人擔任主持人,劉益昌教授擔任協同主持人。劉教授負責進行為期3個月的考古試掘工作;歷史研究部分則由本人統籌,試圖透過地圖、文獻相關資料,重建麻豆港街的歷史、族群以及家族活動。討論的主題包括20世紀以前麻豆社的活動、土地拓墾與街庄形成、海岸線變遷與麻豆港的興衰,以及人群的活動等問題,以作為臺南縣政府於水堀頭一地籌設「麻豆鎮史蹟公園」的先前歷史研究的參考。由於要解決的問題眾多,一人力有未逮,本人乃另外邀集曾品滄、陳中禹以及蔡承豪等三位先生共同進行上述四個歷史主題的研究。亦即由陳中禹先生負責荷蘭時代麻豆社的研究、曾品滄先生負責土地拓墾與街庄的研究、本人負責麻豆港街變遷的研究以及蔡承豪負責麻豆家族史的研究。
2003年10月,我們順利提出第一年的歷史調查與考古試掘調查報告。經由歷史文獻分析與考古試掘的比對,大概可以確定水堀頭的三合土遺構應是古碼頭遺跡,並經兩位審查人審查通過。報告完成之後,翌年11月,臺南縣政府文化局於麻豆的總爺糖廠舉行「水堀頭遺址探勘試掘暨舊麻豆港歷史調查研究座談會」,正式發表研究成果,並與地方人士進行交流。與會人士提出眾多有意義的問題與挑戰,讓我們更感覺到地域史研究的意義與趣味。
然而,歷史公案的解答,必須面臨更多的挑戰。研究報告提出之後,仍然餘波蕩漾,不免遭到一些批評和質疑。作為一個歷史學者,本人認為研究必須依賴證據來說話。在研究計畫提出之初,我們並沒有先預設任何的結論。我們的研究團隊不但盡可能地蒐集眾多文獻史料,而且多次到麻豆現場進行探勘或是田野訪談,並經過幾次論辯之後,才陸續撰成研究成果。雖然我們不免仍有疏漏,但要挑戰這些成果,就必須摒棄個人預設的立場,下功夫發掘更多的新材料,或是真正指出我們論證上的缺失與問題。真理越辯越明,相信讀者透過本書可以發現何者更具有學術研究的嚴謹性和說服力。
2008年,臺南縣政府文化處決定先出版本研究計畫的歷史報告部分,又邀集兩位審查人進行審查。9月確定出版。透過本書的出版,希望可以有利於讀者瞭解與關懷麻豆地區的歷史,促進臺灣小地域歷史的研究與反思,同時也歡迎對於這個公案提出更多的討論和批評。如果能夠因此再發掘出新史料、新論點及新議題,當更有意義。
本書得以順利出版,首先要感謝參與計畫的撰稿同仁們,他們是劉益昌教授、曾品滄教授及陳中禹和蔡承豪兩位先生。歷史調查部分雖然先行出版,但是劉教授的考古挖掘成果給予我們有力的證據與支持。其次,2002年至2003年計畫執行期間,在地的麻豆鎮公所鎮長陳良山、主任秘書張益隆、民政課前後兩任的楊課長和謝課長以及臺南縣政府文化處處長葉澤山、謝素月科長、顏毓芬小姐,均給予我們諸多的協助。麻豆代天府更曾慷慨惠借客房給我們住宿。麻豆林家的林傳山先生、大埕郭家、柑宅郭家、護濟宮、北極殿、磚仔井龍泉巖清水祖師廟以及南瀛國際人文社會科學中心,亦提供我們不少文獻資料和協助。麻豆通的詹評仁老師、林水相老師以及梁茂隆老師,熱心地提供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或所收藏的文書,讓本計畫獲益匪淺。麻豆鎮地方史如果不是他們長年累月、一點一滴持續地經營和探究,我們今天的小地域研究將難以達成,謹此向他們表達最崇高的敬意與謝忱。另外,本書要感謝計畫成果審查人黃富三教授、戴寶村教授、李匡悌教授、李坤修教授以及出版時的兩位匿名審查人提供精闢的意見,以減少錯誤。蕭明禮、鄭博文、林美如以及林正慧等諸位先生小姐,協助計畫資料的蒐集、整理、排版以及繪圖,謹此誌謝。正式出版工作,則特別感謝郭立媛小姐、陳柏棕先生及許雅玲小姐幫忙校對和排版。
2009年1月 林玉茹於臺南歸仁家謹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