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老照片,正是鹽水人共同編織的故事
鹽水鎮從舊時繁榮的河港到落沒的小鎮,走過三百年興衰史,文風也隨著港鎮衰微而一蹶不振。歷經五十年的文化斷層,鹽水鎮終能再拾起黃金歲月的點點滴滴,再現歷史風情。為了重振文風,發人思古幽情,鹽水鎮公所在台南縣三十一鄉鎮市之中,率先出版「鹽水港的老相簿」,對於關懷文化,落實鄉土教育深具意義。
其實,徵集老照片的同時,就是在重新訴說小鎮的傳奇。珍貴的老照片不只是老照片,而是鹽水港人文發展的縮影,是所有鹽水人的寶。
|作者簡介|
謝玲玉
一九六九年生
台南縣鹽水鎮人
畢業於私立文藻語專西文科/英文翻譯組
輔仁大學西文系
關懷人文,鍾情生活,難得糊塗
從事外國媒體記者助理和新聞記者工作四年有餘
著作、撰文:蓮花生命之美──白河小鎮四季風情
舊情南瀛──台南縣老照片之一
譯作:世界偉人傳記/勇往直前的航海家 哥倫布
開創時代政治巨人/艾蓮娜.羅斯福
開創時代政治巨人/玻利瓦
懸疑小說系列/火迷宮
|目錄|
抓住歷史成永恒/邱廖芸華
傳承歷史再現風華/張作錦
012 八景.老街通
014 鹽水港
016 月津風情
018 月津橋畔
020 秋望月津橋
022 詩人同遊聚波亭
024 聚波漁火
026 人力車
028 老街大市場
030 中街金雞堂
032 伽藍廟街
034 布街通
036 竹仔街
038 小鎮.大事記
040 街庄制度
042 健康寶寶競賽
044 職員聯歡會
046 溪橋通車
048 婦女慶祝活動
050 經濟週
052 瘟疫漫延時
054 汫水港舊堤防
056 製煉炭
058 光復歌兒大家唱
060 狂賀奏凱歌
062 改造竹仔街
064 朝琴路拓寬落成
066 巴黎式國民住宅
068 歲月.人情事
070 第一台腳踏車
072 少年黃朝琴
074 黃朝琴全家福
076 小男孩的金手錶
078 鹽水港巨頭
080 鹽水港大老
082 沈水德全家福
084 第一台三輪車
086 小軍人
088 杭州姑娘嫁鹽水
090 校園風雲人物
092 至親好友拍一張
094 老祖父的長袍長褂
096 玩相機
098 南管四大金剛
100 中西樂團合鳴
102 給老丈人拜壽去
104 製古炮的婦人
106 四十年代的婚禮
108 望族聯姻
110 二十年代婚禮
112 教堂婚禮
114 女扮男裝
116 民俗.生活誌
118 後街堂
120 抬藝閣迎媽祖
122 青年團授旗
124 青年團組訓
126 壯丁得獎
128 青年團下田
130 青年團做環保
132 相撲大賽
134 青年團敬老活動
136 基督堂敬老
138 百年老教會
140 救濟貧苦
142 愛的故事
144 蜂炮夜景
146 獻戲
148 校園.童年夢
150 百年鹽水國小
152 囝仔騎木馬
154 小學生團體舞
156 小小娘子軍
158 追悼日籍老校長
160 小學生合影
162 鹽水國小舊辦公廳
164 小小神社稱孔廟
166 鹽水國小神社舊貌
168 課堂上
170 勞動服務
172 師生合影
174 存款證明(一甲地)
176 憶兒時
178 神社前笑顏
180 光復後的校園
182 糖廠.小火車
184 鹽水小火車站
186 岸內小火車站
188 小火車過溪流
190 糖廠大煙囱
192 採收甘蔗
194 鐵路工人
196 蔗田鐵道
198 牛車載甘蔗
200 逶迆牛車隊
202 泥濘田裡牛拉車
204 五分車,再會啦!
後記/一張相片一個故事/謝玲玉
|書序|
抓住歷史成永恆
鹽水港走過三百年歲月,隨著河道變遷與市街興衰,先民用血汗打造了小鎮的歷史,漸漸地,有了可貴的相機,留住先民的生活故事,讓現代人得以重溫舊夢。
終於,第一集的「鹽水港的老相簿」在許多有心人的努力之下,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了。
「鹽水港的老相簿」由月津文史工作室執行長林明堃熱心催生,老鎮長曾德輝透過老朋友老交情,代為邀集了豐富珍貴的老照片,再由台南縣攝影學會理事長蔡文智、學甲鎮頂洲教會牧師潘稀祺博士等人評選出一百幀具代表性的老照片列入本專輯,老照片重新描繪出老鹽水的發展軌跡,訴說著斯土斯民真切的生活故事,足堪玩味。
鹽水老照片專輯付梓之際,要感謝同樣出生鹽水的台南縣長陳唐山及縣議長連清泰對本土文化的重視,尤其是縣立文化中心去年出版「舊情南瀛──台南縣老照片之一」,樹立本縣典藏老照片的典範,而葉佳雄主任率員精心指導與傾力支持,輔導鹽水鎮在台南縣三十一鄉鎮市中,率先出版屬於鹽水港人的老照片集,拋磚引玉的作法,值得激賞與肯定。
還要感謝鹽水鎮民代表會諸位代表的重視與支持,「沈水德翁文教基金」負責人沈重光先生,本著地方人支持地方事的精神,協助本專輯出版,助益匪淺。
同時感謝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的協助及出生鹽水的記者謝玲玉小姐利用休假,不眠不休,採訪耆宿、參閱文獻和傾聽照片提供者口述歷史,其對本土的關懷,造就了筆下的老照片不只是一張張黑白照片,而是一個個動人的故事。
「鹽水港的老相簿」,還要有第二集、第三集、第四集──綿延不絕,抓住歷史成永恆的工作,端賴每一個人共同費心費力。
台南縣鹽水鎮長 邱廖芸華
傳承歷史,再現風華
文字可以記錄歷史,照片可以重現歷史。「鹽水港的老相簿」重現了鹽水鎮的當年風華,內容豐富精彩,令人賞玩之餘,更發思古之幽情。
鹽水鎮昔日瀕河為港,有通船之利,曾盛極一時,因為地形關係,更有「月港」、「月津」的美名,繁榮直追安平、鹿港,所以有「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之說。這些動人的回憶,一一都呈現在老照片的光影、和它們的故事裡,對鹽水子弟來說,這是最有意義的文化資產。
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在八十五年曾和台南縣立文化中心合辦「舊情南瀛」台南縣老照片展,並協助專輯的編撰和在報上連載介紹,在地方上相當受歡迎,造成轟動。今年再度合作推出「鹽水港的老相簿」專輯與展覽活動,除了感到十分高興,能再一次和台南地方鄉親分享懷舊時光之外,也希望再次傳達聯合報系關懷鄉土、回饋地方的心意。
本專輯的完成,一方面有賴於台南縣鹽水鎮公所及邱廖鎮長芸華的精心策劃、一方面則得陳縣長唐山和縣立文化中心的全力協助,本會能共襄盛舉,實有榮焉。但願這樣的文化精神,代代相傳,永續不墜。
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執行長 張作錦
後記 一張相片一個故事
這一年的春節假期,我像平常一樣,踩著腳踏車穿梭鹽水街頭,向小鎮打招呼。只是,這時候,悠閒中還多了點嚴肅的使命感。
一百張老照片都是傳家寶。鹽水港的故事拼圖並非一百張圖片就能原貌重現,但已能讓新一代出探歷史軌跡,也夠讓老人家回味無窮的了。
一張照片,一個故事。我聽了一百個故事。故事動人,老人家臉上皺紋刻劃出來的笑容更迷人。街上一位老太太看著我訪問退休的老民政課長蔡國軒時,不停地說,「翻些出來看古董,也好,呵呵呵──」。
老鎮長曾德輝的家族就是精彩的故事,他也好人做到底,不惜套老交情,才讓老朋友安心地把老照片亮出來。市場內柯永茂先生把老爸柯仁和的塵封照片全找出來,柯老先生細訴當年勇,一旁泡茶聊天的老友也興奮得搶著發言。
吳等松老校長身體復健良好,他說話還吃力,但熱忱絲毫不減,大多數老照片出自他家中泛黃的相冊。他每天黃昏站到門外看看人來人往,心中則期待我再造訪時,是給他送上「鹽水港的老相簿」。
另外,方泰靈醫師、糖廠的謝福祥先生、第一銀行李銀樹先生、業餘作家黃怡源先生、基督教會洪老從先生及蕭勝男先生等人珍貴的照片,也都是老相簿最豐富的篇章。
「鹽水港的老相簿」經過一番波折,終於誕生。為故鄉鹽水的老相簿撰文是替老鄉親把故事流傳下去,好讓更多人一同來傾聽、來分享。
這是台南縣三十一鄉鎮市公所第一冊屬於地方的老照片故事集,縣立文化中心主任葉佳雄已為文化歸鄉及指導鄉鎮市公所維護發展文化建立典範,十分可喜。邱廖鎮長一馬當先,在三十一鄉鎮市中拔得頭籌,值得喝采。
文化是美酒,會令人著迷。老相簿付梓之際,特展應已展開,民政課蘇鐘山課長、月津文史工作室執行長林明堃先生、文化中心謝素月組長和涂佩雲小姐連月奔波及徹夜趕設計稿的劉紜含小姐,想必已展露笑顏。
本書順利出版,要特別謝謝沈水德翁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沈重光沈伯伯於公、於私傾力支持,沈水德翁文教基金會乃沈水德先生遺族有感於沈老先生生前,對於文教、公益事業之奉獻熱忱,於沈老先生逝世一週年紀念日、民國七十七年十一月,由遺族代表沈周足有女士邀集沈老先生生前友好台南縣長李雅樵先生、省府委員王仁宏教授、淡大教授沈佩香律師、南榮工專董事長沈達吉先生、台南企銀總經理柯月輝先生、東帝士集團總裁陳由賢先生、鹽水鎮農會總幹事陳行昌先生、國大代表蔡天再先生、第一銀行襄理蔡高峰先生、嘉義縣、市佛教會名譽理事長惟覺禪師、顏國男先生、沈豐文教授、薛克昌先生、沈怡良先生共同籌組成立,以紀念和延續沈老先生生前推動文教、公益事業未竟之志的永久性組織,旨在服務國家社會,促進台灣地區文化、生活水準之提高。自基金會成立以來,由秘書長洪晉興先生擔任會務執行工作,每年都舉辦有關金融、醫學、佛學、財經、農業等的學術講座及研究工作,得到社會各界一致讚許和尊敬。這次更全力資助老相簿的出版,回饋故鄉的精神令人欽佩。
感謝這一切是無數熱誠與關懷的結晶。感謝報系再一次熱情關懷地方文化及報社長官的支持,黃政雄黃副座、劉重善組長和賴始全組長是我開創人文報導的啟蒙老師,本書撰文在兩星期內完成,其實是三年多的採訪累積和寫作磨練所得。還要謝謝韋蜀遊韋副座、黃連新組長和高明法特派的鼓勵與協助。謝謝我的編輯郭自珩。
這時候,再踩著腳踏車,鹽水街頭更親切、更可愛了。
謝玲玉
中華民國八十六年三月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