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每個人心中都藏著幾許沃土,種植記憶的花朵,細品花朵的芬芳,既是那麼的遙遠,又是何等的親近…回首老照片,彷彿回到心中的祕密花園,散發著寧靜的幽香…
《舊情南瀛:台南縣老照片》,要讓讀者從照片中看見舊台南最真的生活寫照,讓老照片活化民眾的回憶,牽引回憶中的懷念與感動。
|目錄|
留住南瀛風情/陳唐山 5
重拾南瀛印象/葉佳雄 7
再展南瀛風華/黃武璋 9
校園追憶
千嬌百媚 16
有模有樣 18
救護訓練 20
洗手作羹湯 22
幼童與老樹 24
小橋流水 26
卒業留念 28
人事已非 30
儀態萬千 32
鐘塔留影34
樹洞映涼亭 36
皇民足跡 38
畢業紀念 40
畢業合影 42
老校門 44
懷念的校舍 46
校園一瞥 48
典範在夙昔 50
東鄉元帥 52
可親的校長 54
乃木大將 56
校園巡禮 58
威嚴十足 60
閱兵分列 62
嶄新校舍 64
隆重卒業式 66
推行日語尖兵 68
我不是要出征 70
舊禮堂新裝扮 72
歲月無情 74
壯觀的校門 76
舊情綿綿
結業紀念 80
見影思人 82
三台才女遊勝景 84
老教會週年慶 86
暑期進修 88
見影如見人 90
志同道合 92
上白礁 94
全家福 96
十六歲的年代 98
益成礦油行 100
縫紉班結業 102
春節遊南鯤鯓 104
關子嶺一遊 106
巧笑倩兮 108
後花園留倩影 110
古廟映佳人 112
洋裁班結業 114
戶政講習 116
古早生意人 118
全家福 120
農村少女 122
透心涼 124
山裡的五分車鐵道 126
善化糖廠全景 128
無憂年代
帥氣十足 132
排排洗手 134
滑梯上的小兄妹 136
畢業合影 138
古早農家 140
樹下小憩 142
藝術照 144
騎車看書 146
女子跳遠隊 148
馬上英姿 150
遊逛神社 152
運動代表隊 154
一寸光陰一寸金 156
大會操 158
西瓜皮歲月 160
赤腳童年 162
教室荒 164
盡窺堂奧 166
賣花姑娘 168
戀戀紅塵
古厝浩劫 172
好漢坡留影 174
名人雅士 176
遊賞碧雲寺 178
保密防諜 180
出征 182
盛裝歡送 184
農忙景象 186
日劇公演 188
虎頭埤攬勝 190
神社留影 192
女青年團 194
神氣活現 196
戰技對抗 198
青年團團魂 200
離亂青年 202
農會前身 204
長官視察 206
就職週年 208
中堅青年 210
「助教」鍊成 212
清貧的教師 214
外籍老師入列 216
民眾補習班 218
國藥同業 220
|書序|
留住南瀛風情
時間的長河不曾停留,似乎催促著我們前進,唐山主政六年來,台南縣由農業社會邁向科技之城,已不再是夢。隨著進步的軌跡,讓人更思念農業時代蔥鬱的大地、清香的稻草、群飛的野鴿、斗大的舊鞋…,但懷舊卻無法使往日時光倒帶。
貧瘠的物質生活條件,生活水準又不高的年代,居民的精神生活卻是豐富的,昔日生活的點點滴滴,透過泛黃的老照片中重現,讓人有如走進時光隧道,浸淫在思古幽情之中。
常民的生活,是文化精髓的所在,文史的蒐集是傳承民族生命的重要工作,影像的採擷是文化再現的立體見證。台南縣立文化中心從八十五年埋首「舊情南瀛」老照片的整理出版工作,今年已經邁入第四輯。張張五十年前的老照片,訴說著一段段前人胼手胝足的辛勞,有歡笑、有淚水、有快樂、有悲傷,更有無限的感動。我們一方面欣喜南瀛的進步,一方面也為逝去的美好時光喟嘆不已。
「文化科技城」是唐山經營台南縣的遠景。沒有文化的科技只會為人類帶來災難,在文化帶領下的科技發展,是以「人」的考量為出發點而非「物」,如此的現代科技才能造福人群。台南縣科技的列車已起動,文化的化育更應積極的開展,讓南瀛成為一個有高科技、有文化、有尊嚴的地方。
「舊情南瀛──台南縣老照片」,傳達了舊情綿綿、南瀛情懷的憧憬,為台南縣的發展史留下註腳,並為縣民開啟了回顧過去的一扇窗,看看過去、想想現在、展望未來,我們會更珍惜所擁有,並為未來璀璨的美景而努力。
台南縣縣長 陳唐山
重拾南瀛印象
從一粒沙可以看世界,從一張照片也可以反應社會的面向、鑑古知今,「舊情南瀛─台南縣老照片」的出版又進入第四輯,四年來,台南縣立文化中心透過老照片,為縣民拼湊台南早期的生活樣貌,重溫往日的歷史記憶。
四年前,當台南縣立文化中心決定蒐集、整理台南縣的老照片,當時即有「老照片在那裡?」的疑慮,所幸,不少熱心民眾踴躍提供家中珍藏的老照片,於是「舊情南瀛」一輯接著一輯呈現在百萬縣民的面前,也勾起大家無限追憶,第四輯在今年出版後,我們又將繼續蒐編第五輯、第六輯…。
對台南縣的百萬縣民來說,「舊情南瀛」的出版,無疑是過去生活記憶的重現,不論是日治時代、光復初期,庶民生活的點點滴滴雖然風光不再,過往的時光也已經遠離,但透過泛黃的老照片,往日的常民生活文化、早期的社會生態均能一一再度鮮活起來,也藉此再次喚起大家對歷史的共同記憶。
由於時間的流逝、人事變動、天然災害等因素,使能見證昔日庶民生活的一鱗半爪,有逐漸消失而越來越難以搜尋的情況。個人一直認為文化事務,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因此,本中心博物組同仁,除了規畫辦理文物、美術展覽之餘,更著力於老照片的蒐集、訪尋工作,著實盡了相當的心力。同時感謝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及台灣省政府文化處的指導以及熱情鄉親們,不吝提供珍藏的老照片給我們編成專輯,讓這些圖像記錄重現、讓縣民有回顧歷史的機會,尤對中國時報台南縣採訪辦事處協助撰寫文字說明,讓老照片說話,有了新生命,特致由衷謝忱。
台南縣立文化中心主任 葉佳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