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葉石濤生於臺南,在此成長、就學、教書、結婚生子。後舉家遷往高雄左營舊城定居至病逝。他從16歲開始創作至84歲過世為止,總計寫作的時間超過60年,創作的字數不下500萬字,包含小說、評論、散文、書信、文學史、回憶錄等。目前收錄於《葉石濤全集》中,一至五冊為小說卷,收錄作品中最早的一篇為1943年發表的《林君的來信》,而最後一篇則是2006年刊登的《頭社夜雨》,全部總計150篇,其中約120篇的內容是以臺南做為他創作的背景。本書將這120篇的作品中提到大大小小府城內的景點,加以標示為圖、串連成線,希望帶領讀者不僅享受文字,也可以找機會來一趟葉老的府城文學之旅。
|目錄|
06 文學新城市/賴清德
08 葉石濤的文學生涯/陳正雄
10 葉石濤文學紀念館簡介
18 葉石濤文學之旅/陳正雄
20 葉石濤文學踏查路線
22 文學踏查路線1—中西區(一)
34 文學踏查路線2—中西區(二)
42 文學踏查路線3—西區及北區
52 葉石濤的生平年表
61 葉石濤文學地景路線圖
文學新城市
寫在「葉石濤文學紀念館」成立之前文
臺南不是我的原鄉(我出生於臺灣北部山村),但臺南是臺灣文化古都,臺灣的歷史從此寫起,是文化的先河與源頭,樸實的古蹟,優質的庶民,淳厚的民風,從我在臺南成功大學求學時,便已深深打動了我,而後我在臺南就業行醫乃至從政、成家立業,臺南所給我的滋養、品味,恍若生命中一條重要的血管,日夜脈動傳輸,不能剝離。我已是落地生根,道道地地的臺南人。
臺南是文化首都,文學更是一個標竿,從清朝、日治到近代臺灣,從鹽分地帶到府城古都,臺南出現了諸多重要作家,幾是臺灣文壇之最,其中給我最深刻印象的作家,便是葉石濤先生。葉老出生於臺南,在臺南渡過半輩子,生平創作的數十篇短篇小說,故事場景全出自臺南。葉老形容臺南最為貼切的一句話:「這是個適於人們做夢、幹活、戀愛、結婚,悠然過日子的好地方。」這不就是陶淵明筆下「桃花源」的境界嗎?
葉老於二○○八年十二月十一日過世,享壽八十四,對於這位出生府城的傑出文學家,為了彰顯其對府城的熱愛,以及對臺灣文壇的重大貢獻,臺南國立成功大學首次授出「名譽文學博士」給予葉石濤先生,肯定其對臺灣文學的耕耘與成就。市府也特別成立了「葉石濤文學紀念館」,館址就選在離他出生地不遠,建於日治時期的「山林事務所」;這是一座以紅磚砌成的洋式二層樓建築,古色古香,位於孔廟園區,與國立臺灣文學館隔鄰,彼此輝映,共同成為臺南「文學之都」的象徵。
文學對於生命,雖然不像陽光、空氣、水,為生存所必須,但文學可以溫暖、美化、滋潤人的心靈。讓環境周遭充滿詩情韻味,在公園、在轉彎抹角之處,詩銘歌碑,隨處可見,融入市民生活裡,讓一行詩或一句話,對幼小的心靈有所啟迪,讓文學的蜜蜂在府城的公園或天空飛翔,豈不美妙。
臺南原是文學的故鄉,「沒有土地,哪有文學」,是葉老精采見解的金句。希望藉由「葉石濤文學紀念館」的成立,能把臺南這塊土地經營成臺灣新文學豐饒的城市,相信是葉老所期望,也是臺南市民所樂見。
臺南市市長 賴清德
葉石濤的文學生涯
葉石濤,1925年11月1日出生於臺南府城四平境打銀街(日治時改為白金町,今民權路忠義路口至忠義路172號間),父葉敦禮(1898─1977),母林(毛灬)治(1901─1987),下有二弟三妹,為府城著名舊世家。1932年4月,進入當時末廣公學校(今臺南市立進學國小)就讀,之前,曾在大天后宮旁的私塾,從程秀才學習漢文兩年。1938年3月考入臺南州立二中(今國立臺南一中),1940年投稿第一篇小說「媽祖祭」,開始走向文學之路。1943年3月臺南州立二中畢業後,北上應聘至西川滿主持之「文藝台灣」雜誌社任助理編輯,4月發表第一篇小說「林君的來信」於「文藝台灣」 六卷三號。
1944年6月辭職返回臺南寶公學校(今立人國小)任教;1945年2月應召入營任陸軍二等兵,8月退伍仍任教立人國小。1947年2月辭職,改任臺南工學院(今成功大學)總務處保管科員;1949年8月辭職,任臺南市永福國小教師。1951年9月20日遭保密局逮捕,1953年7月被臺灣省保安司令部以「知匪不報」判處有期徒刑5年,1954年9月獲減刑出獄,到建設廳臺南市自來水督導處當工友。1955年8月考取嘉義縣國小代課教員,分發至義竹鄉過路國小任教。1957年8月取得正式教師資格,調任臺南縣仁德鄉車路墘國小(今文賢國小)教師。1959年2月與左營陳月得女士結婚。1965年9月辭去教職,進入臺南師專(今臺南大學)特師科就讀,舉家遷往左營,從此在左營定居。1966年7月畢業,分發至宜蘭縣冬山鄉廣興國小大進分校(今大進國小)任教;1967年8月調任高雄縣橋頭鄉甲圍國小,直到退休。
1968年6月出版第一本小說集《葫蘆巷春夢》,1980年2月獲第1屆巫永福評論獎、10月獲聯合報文學貢獻獎;1987年《台灣文學史綱》獲中國時報文化貢獻獎;1989年8月獲鹽分地帶文藝營文學貢獻獎;1990年獲臺南師院第三屆傑出校友獎。1991年2月屆齡退休,11月獲臺美基金會人文成就獎;1994年獲第1屆高雄縣文學貢獻獎;1995年獲第1屆府城文學貢獻獎;1998年11月獲真理大學「牛津文學獎」;1999年11月獲成功大學榮譽文學博士;2000年6月獲高雄市文藝貢獻獎、9月出任文化復興運動總會副會長並在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授課、12月獲行政院文化獎;2001年9月獲國家文藝獎;2004年5月任總統府國策顧問;2006年8月最後一本小說《蝴蝶巷春夢》出版、12月《葉石濤全集》小說卷5冊出版;2008年4月《葉石濤全集》隨筆卷7冊、評論卷7冊、資料卷1冊出版。
總計從事文學創作超過60年,出版書籍超過100本。主要作品有小說(約130萬字)、文學評論、散文、隨筆、書信、回憶錄(約350萬字)、文學史專著、翻譯等,橫跨日據時代及戰後兩個世代,大部分的作品都以本名發表,另有鄭左金、鄧石榕、葉松齡、周金滿、許敦禮、邱素臻、駱青、瓔珍、李淳等筆名。12月11日上午10時40分病逝高雄榮民總醫院,享壽84歲。
台文筆會理事 陳正雄
葉石濤文學之旅
陳正雄/台文筆會理事
葉石濤,1925年出生於台南府城,在此成長、就學、教書。結婚生子之後,於1965年,舉家遷往左營舊城定居,直到2008年病逝。從16歲開始創作,至84歲過世為止,總計寫作的時間超過60年,創作的字數不下500萬字,內容包含小說、評論、散文、書信、文學史、回憶錄...等等,不同類型的創作各有不同的價值,其中個人認為最為重要的是小說創作的部分。
葉老早年曾以日文書寫,戰後改以中文創作,除了早期部分作品遺失之外,目前收錄於《葉石濤全集》中,一至五冊為小說卷,所收集的作品中,最早的一篇為1943年發表的《林君的來信》,而最後的一篇則是2006年刊登的《頭社夜雨》,全部總計150篇。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在這150篇作品當中,高達約120篇的內容,是以他故鄉府城的地景、人物、事蹟,做為他創作的靈感、題材跟背景。可見,府城在他心中的重要以及對他深刻的影響,府城不但是他生命的出生地,也是他文學的孕育所。
在這120篇的作品中,葉老單是提到府城的景點,大大小小,將近有180處。有些是眾所皆知的景點,像:孔子廟、赤崁樓;有些是少為人知的處所,像豆油間、番薯崎;有些是古老的街道,如打銀街、佛頭港;有些是虛構的地名,如:葫蘆巷、蝴蝶巷。無論何者,在我們兩眼閱讀之餘,總有一股熟悉的感覺或好奇的衝動,也想要用雙腳,親自去走訪葉老的足跡。
因此我們將這些景點,加以標示為圖、串連成線,希望帶大家來一趟葉老的府城文學之旅。當然由於景點太多、時間有限,目前只能安排行程較近的三條路線,以後若有機會,再做更詳細、更完整的規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