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為2007年由臺南市政府所策劃的「國姓爺足跡文物特展」相關資料,收錄數篇以鄭成功為核心的專文以及與該次展出有關的圖版資料。
|目錄|
台南市長序 2
財團法人松浦史料博物館序 4
廈門鄭成功紀念館序 5
國立歷史博物館序 6
台南市政府文化觀光局序 7
專文
思考朱成功 / 陳洋 10
鄭成功的海上霸權 / 蘇啟明 25
平戶的西歐貿易概要 / 岡山芳治 34
港市平戶 / 久家孝史 42
圖版
荷西風湧─海上強權 56
東洋風動─開放與鎖國 99
閩粵風揚─海峽航渡 171
婆娑之眼─風向台灣 218
附錄
鄭成功年表 249
松浦年表 252
|書序|
台南市長序
在府城,鄭成功可說是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台南許多古蹟建築都與他有著密切關係。他驅走荷蘭人,開闢台灣,設置行政區域,建立以漢人為主的移民社會,民間百姓為感念他對台灣開疆拓土的功績,特尊稱其為 「開台聖王」。
在台灣的文化發展史上,鄭成功是一位兼具歷史英雄與地方神明的角色,也是唯一可以串聯起日本、中國、荷蘭與台灣的人物。他不但與荷蘭人對抗,簽訂國際契約,更屯田墾殖,發展海洋貿易,許多台灣民間神話故事中的靈魂人物,至今仍是許多人津津樂道的話題,在民間更將他視為祖先、神明來祭祀。
為感念鄭成功的開台功績,以及對府城歷史文化的影響,台南市政府每年均於鄭成功登台紀念日舉行官方的祭典儀式。近年來,更將它視為市府年度重大活動之一,擴大為「鄭成功文化節」活動,試圖以現代、生活化的文化節活動,讓市民在活動的契機中了解這一位與我們現代生活息息相關的歷史傳奇人物。
今年台南市政府為推廣「府城文化觀光年」特策劃「國姓爺足跡文物特展」,跨海商借來自日本平戶、大陸福建、國內多所博物館以及私人的珍貴收藏品,呈現17世紀台灣與世界接觸的文化內容。相信透過文物與史料的呈現,不但能讓民眾在參觀之時有重回歷史現場的感受,更能體現17世紀時海洋文化的精彩樣貌。
台南市長 許添財
財團法人松浦史料博物館序
在距今約900年前,即於松浦家第8代傳人源久時,下移至九州肥前國,因地名之故,開始自取松浦為姓,設置據點,以水軍之姿活躍於當時。
在平戶與海外的交流歷史中,16、17世紀與中國、西歐各國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間的貿易極其昌榮,在國內被稱為「西都」,而歐洲則稱其為「費南多」,盛極一時。
其中,更由於平戶自古以來即有許多中國的海商業者居住於此,並以此為交易根據地,導入亞洲各地的物資,而大大活躍於當時。
1542年,當時的平戶領主松浦隆信(道可)找來明朝安徽省的王直,從事買賣仲介。透過他的引薦,1550年開始有葡萄牙籍船隻入港而來。1613年,福建省出身的李旦將其位於平戶的住屋租借給英國,當時英國即以此充當洋行,開始從事貿易;就這樣為平戶帶來了富饒與文化。
由於中國採取鎖國政策,與台灣間遂成為除生絲之外,中國產品的輸入窗口,貿易商船往來頻仍,且與平戶居民進行密切、熱絡的交流,使平戶呈現一片榮景。
平戶也是17世紀時將荷蘭人逐出台灣,而被許多人視為英雄、神般尊崇的鄭成功誕生的故鄉。平戶與台灣擁有如朱印商船貿易、荷蘭東印度公司進駐等共同歷史,具有極深淵源的土地關係。
因此,本次的企劃展覽會「婆娑之眼─國姓爺足跡文物特展」中將展示鄭成功誕生時代的松浦家文物、平戶與中國、西歐之貿易、鄭成功相關文物等松浦史料博物館所收藏的資料,以此介紹孕育自大海,過去極為蓬勃發展的平戶以及日本的部份歷史,確信必能加深參觀群眾們的理解,並成為日後博物館相互交流發展的先驅。
於展覽會中,特別將大幅介紹鄭成功誕生於平戶,其生母為平戶川內之田川松氏,以鄭成功母子作為牽繫日本與台灣的橋樑,以期增加更多的交流人口。
對於本展覽會主辦人之台南市政府、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等,以及惠蒙展出之各博物館、美術館等本次企劃展覽諸多相關人士們的盛情與努力,謹藉此誌表達由衷之謝忱。
財團法人松浦史料博物館 館長 木田昌宏
廈門鄭成功紀念館序
2006年金秋10月,台南市文化局、台南市立文化中心就聯合在臺灣舉辦民族英雄鄭成功歷史文物展覽事宜,與廈門鄭成功紀念館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協商。經由雙方的戮力合作,我們終於按既定計劃,在今年4月29日,將雙方定名為「國姓爺足跡文物特展」的專題陳列,奉獻給廣大的臺灣民眾。
鄭成功是明、清政權交替時期的偉大歷史人物,他之所以能名垂青史而長享國人之廟祀,不僅因為他在國破家亡、民族危難之秋,以「寧可玉碎,不為瓦全」的高風亮節,立足金、廈兩島,北抗強大的滿清王朝,還在於他處身於十七世紀中葉風雲變幻的大航海時代,敢於以百折不撓的氣慨,與船堅炮利的西方殖民主義霸權逐鹿於遼闊的海洋上,並在1661年率師橫渡海峽,一舉收復被荷蘭人侵佔三十八年的寶島臺灣,在維護國家主權的同時,也改變了東、西方海上角逐的格局。
「由秀才封王,主持半壁舊山河,為天下讀書人頓生顏色;驅外夷出境,開闢千秋新世界,願中國有志者再鼓雄風」,這是清末臺灣巡撫唐景崧撰鐫在台南延平郡王祠的楹聯,它在縷縷不絕的廟堂香火中,已向後世昭示了這位歷史偉人的豐功偉績和人文精神價值。鄭成功在政治、軍事和東、西洋海上貿易生涯中非凡的膽略和才能,無疑曾經影響了十七世紀中葉以後亞洲的歷史進程,而國姓爺作為他的尊稱,也早就超越了國家、民族的界限,被傳播到遙遠的歐洲。
在海峽兩岸經貿與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今日,兩岸文史界同仁懷著對一位偉大愛國者的敬仰與緬懷之情來共同舉辦這次專題特展,我們同時編輯出版了《國姓爺足跡文物特展圖錄》,則意在將兩岸人民這種揮之不去的感情和共識錄諸於冊,俾能使之長存,用以昭示於千秋萬代的後來者。我們相信,國姓爺的足跡,必將引領所有的炎黃子孫在歷史回顧中為中華民族的振興攜手共進,再鼓雄風!
廈門鄭成功紀念館館長 曾瑩
國立歷史博物館序
西方人眼中的國姓爺,南明政權封賜的延平郡王,民間信仰神化的開台聖王,在台灣歷史發展過程中不能被遺忘的人物,他就是─鄭成功。
鄭成功在明末清初之際,在台、中、日之間錯縱複雜的歷史關係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鄭成功生於日本九州平戶,七歲時回到泉州。其父鄭芝龍為縱橫東亞海上霸主,鄭成功從小受父親刻意栽培,允文允武。清軍入關後鄭芝龍降清,鄭成功與父親理念不合,毅然舉義,獨自東南沿海地區從事反清復明運動,後為長期抗清,更驅逐荷蘭人而統有台灣。當時台灣位於太平洋貿易區的往來中繼站,東及日本、向西通過台灣海峽可直抵福建泉州進入中國內地,再由泉州橫越南海即可經過馬尼拉南行至印尼,或轉向美洲。台灣的重要海上樞紐位置,吸引西方航海帝國主義者的目光。而鄭成功於1624年驅逐占台荷蘭人,開始經營台灣,並建立了強大富裕的海上政權。
由於鄭成功的母親是日本人,並在日本九州渡過幼年時光,對日本人而言,鄭成功既親近又具有血緣關係。因此鄭成功打敗荷蘭人的歷史在日本傳統戲劇中也多有描述,甚至成為日本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
本次展覽以日本、大陸、台灣、金門各地珍藏之有關鄭成功文物史料,以寬廣的視野呈現17至19世紀台灣與世界接觸的互動關係,以視覺化意象呈現歷史情景與社會氛圍。此次與台南市政府、金門縣政府、財團法人松浦史料博物館、財團法人奇美文教基金會、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籌備處共同合辦本展,對推廣台灣歷史教育、知性文化活動相信深有助益。
我們雖已無法親睹威振國際、揚名海上的開台英雄,卻能藉由豐富史料文物的傳承、展示,讓我們領略英雄開疆闢土、銳氣萬千的英姿風采與雄才大略。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 黃永川
台南市政府文化觀光局序
1661年,鄭成功率兵自金門啟程,由鹿耳門登陸,與荷蘭人歷經八、九個月的對峙,終迫使荷人簽訂議和書,結束荷蘭在台三十八年的統治。他開闢台灣,屯田墾殖、設置行政區域,至今南台灣部份聚落的地名都是當年鄭軍屯田地所設置的營鎮;他發展貿易,「山五商」與「海五商」囊括了江南、東亞的內陸與海洋的大部分貿易,尤其是海洋貿易的發展,更是鄭氏王朝主要經濟來源。
在台灣的開發史上,鄭成功不只是一位開疆闢土的歷史英雄,他擊退荷蘭人的行動,讓台灣發展成一個成熟的漢人主體社會,加上隨之而來大量的移民,讓台灣發展成了典型的漢人社會。尤其國姓爺更是許多信眾虔誠祭拜的開台聖王,以鄭成功為主要祭祀的廟宇遍佈全台。台南市政府每年除舉行春秋二祭外,近年來更舉辦鄭成功文化節,透過活動的設計,讓居遊在這座城市中的人們感受到地方文化特色的情感。
城市的文化脈絡表現出城市的歷史景深,居民生活的樣貌堆疊出城市的時代氛圍,也讓這座城市的人文氣質更為顯著。府城的文化歷經移民與殖民的雙重影響,以不同文化的衝擊與磨合中再生。三、四百年來,在生活中累積的文化厚度,讓府城呈現出質樸卻不脫時代潮流的風貌。在這裡,古蹟歷史建築、民俗節慶活動與傳統小吃,都是城市令人愛戀不已的人文印象。
站在歷史的切點上,我們從荷鄭時期出發,走訪國姓爺的出生地、成長的故鄉,最後來到他反清復明的基地─台灣,相信以文化底蘊為舖陳的展覽,應該更具歷史的意義。跨海商借來自日本、大陸、金門以及台灣多所公私立博物館的珍貴藏品,希冀藉由展覽的呈現能投射出栩栩如生的時代氛圍。在一件件精彩的展品中,不難發現這不僅是古文物而已,它們是先民們早期的海上交流與從事國際貿易最鮮明的寫照。在付梓之際,耿修深深被濃郁的文化氣息所感動,相信透過這次文化的臍帶,一定會帶給觀者更廣闊的世界觀。
台南市政府文化觀光局 局長 許耿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