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

Publications

書籍
巧手天成:剪黏大師王保原的尪仔人生
  • 作者:
    黃秀蕙
  • 出版者: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 出版日期:
    民國100年11月初版
  • ISBN/ISSN:
    978-986-02-9900-7
  • GPN:
    1010003551
  • 語言:
    繁體中文
  • 規格:
    平裝/26*19cm/255頁
  • 定價:
    NT$500元
  • 備註:
    庫存不足無法銷售

|內容簡介|

 

    王保原先生係近代臺灣寺廟傳統藝術裝飾的能手,從彩繪到剪黏製作,再到交趾燒製(淋搪),無一不能,亦無一不具水準,尤以傳統剪黏最被稱讚,堪稱南臺灣碩果僅存的老藝師,因而市政府、文建會先後將其剪黏藝術公告指定為「傳統藝術」,其本人為技術保存者。

    本書以最貼近王保原先生的生活與語言,廣泛介紹他的學藝歷程、創作理念及藝術成就,當中也有許多人生哲理,見證大師不凡的身影,值得我們細讀與品賞。

 

 

|目錄|

 

003  市長序  見證大師不凡的身影

005  局長序  耐心與天分的老藝師

008  第一章 前言

010  第一節 緣起

016  第二節 廟宇剪黏文化風起雲湧

026  第二章 王保原師傅與南瀛廟宇

028  第一節 王保原師傳「做工的人生」

035  第二節 多采多姿的工作歷程

048  第三章 何金龍、王石發與王保原技藝相傳─從第一代至第六代(1930~2011年)

050  第一節 一代名匠何金龍

057  第二節 何金龍與第二代王石發為「朋友師仔」

065  第三節 師徒傳承開枝散葉

072  第四章 頭頂艷陽屋頂施作

074  第一節 台灣廟宇屋頂有自己的風格與名字

079  第二節 屋頂上的剪黏手十項全能

083  第三節 主人與師傅打合兩心歡喜

094  第四節 屋面施作至屋脊砌作

100  第五節 藝高人膽大─屋頂剪黏施作

114  第五章 技藝展現牆身壁堵施作

116  第一節 廟宇牆壁上搬演的戲齣─尪仔堵

129  第二節 尪仔堵的布置與搭配

133  第三節 王保原師傳剪黏尪仔作法

150  第四節 2010年重現絕技─摃槌與甲毛

158  第六章 王保原師傳作品介紹與解析

160   第一節 屋頂剪黏作品

170   第二節 牆身水車堵剪黏、淋搪作品

192   第三節 牆身大方堵剪黏、淋搪作品

222   第四節 其他雕塑類作品

228   第七章 繼往開來,精工打造剪黏藝術

238   參考書目

 

專有名詞圖文對照表

240  1.用詞對照表

241  2.新營真武殿屋頂照片

242  3.用詞對照圖(圖面使用「新營真武殿前殿及龍鐘樓、鳳鼓樓略圖」)

 

附錄

244  1.王保原年表

248  2.王保原家族簡表

249  3.王保原傳藝譜系簡表

250  4.王保原「新營真武殿前殿太子亭後殿側面圖」全圖

251  5.王保原「真武殿鐘鼓樓門樓剪粘簡略圖」全圖

252  6.王保原「新營真武殿前殿及龍鐘樓、鳳鼓樓略圖」全圖

254  7.蔡草如畫師贈予王保原師傳的友誼之作「貴妃荔枝」

255  後記

 

 

|書序|

 

市長序

見證大師不凡的身影

 

    臺灣傳統匠師原本只是為討生活而作的寺廟裝飾,在經過歲月的千錘百鍊之後,終於受到後人肯定,有的成為藝術作品,有的成為地方重要文物,有些更因而名列國寶,而當事人也自然成為技藝保存者。這個歷程代表國家的進步,因為時代發展到某個程度時,才會重視文化與藝術;臺灣起步較晚,但急起直追的速度卻是驚人的,特別是文資法實施以後,中央與地方都極力發掘、保存、維護甚至活化這些珍貴的文化資產,成為臺灣重要價值的一部分。

    文化資產概分為有形與無形,前者指古蹟、遺址、古物、聚落、歷史建築、文化景觀和自然地景等,後者則指民俗及有關文物、傳統藝術等;傳統匠師及其作品如具有文資法的登錄要件,則其藝術作品可登錄為「傳統藝術」,而其本人另可依文資法〈第八章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及保存者〉公告指定為技藝保存者。王保原先生(1929-)以廟宇剪黏聞名,係中國汕頭剪黏大師何金龍的第3代傳人,其「傳統廟宇剪黏工藝」於2010年11月經原臺南縣政府公告為「傳統藝術」,其本人為技術保存者;2011年5月再獲文建會公告指定為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享此殊榮,實至名歸。

    王保原先生從事廟宇傳統藝術的歷程,從彩繪、剪黏發展到交趾製作,其中以人物剪黏最被後人肯定,最拿手的部分是武將的「摃槌」與「甲毛」;由於地緣的關係,其施作剪黏的地方,都集中於臺南地區,佳里金唐殿、佳里興震興宮、白河福安宮、六甲赤山龍湖巖和柳營果毅後鎮西宮等等廟宇,都有其精彩作品留存,這些都已經是臺灣的文化資產了。

    《巧手天成-剪黏大師王保原的尪仔人生》由黃秀蕙小姐執筆,以最貼近王保原先生的生活與語言,廣泛介紹他的學藝歷程、創作理念及藝術成就,當中也有許多人生哲理,見證大師不凡的身影,值得我們細讀與品賞。

 

臺南市市長  賴清德

 

局長序

耐心與天分的老藝師

 

    王保原先生(1929-)係近代臺灣寺廟傳統藝術裝飾的能手,從彩繪到剪黏製作,再到交趾燒製(淋搪),無一不能,亦無一不具水準,尤以傳統剪黏最被稱讚,堪稱南臺灣碩果僅存的老藝師,因而市政府、文建會先後將其剪黏藝術公告指定為「傳統藝術」,其本人為技術保存者。

    王保原先生的藝術才華,可說與生俱來,學什麼像什麼,而且每個歷程都還能自我創新,超越前輩。由於家庭困頓的生活背景,讓他養成耐心學習、耐心做事,也耐心牽成後輩的個性,9位門徒的開枝散葉,為其廣泛的寺廟藝術裝飾,造就了更為寬廣的空間,臺南一帶都有其師徒足跡。

    一般匠師各以其專長從事寺廟裝飾,彩繪者彩繪,剪黏者剪黏,木構者木構...,多屬專才;王保原先生比較不一樣,他還能畫寺廟結構圖,可以從廟頂做到廟埕,堪稱通才型藝師,這得要有一些天分與膽識,讓人不得不佩服他的多元功夫。

    王保原先生的剪黏藝術成就,已廣為大家所肯定,其人其作品不僅係臺南的文化財,也是臺灣,甚至是全人類的文化資產,為此,臺南市政府特別邀請2010年在蕭壠文化園區策辦「剪黏大師王保原暨南瀛剪黏匠師與畫師特展」的承辦同仁黃秀蕙小姐,撰述《巧手天成-剪黏大師王保原的尪仔人生》專書,以圖文並茂方式,為王保原先生留下走過的創作足跡,以及真實又珍貴的精彩人生,讓大家知道,王保原先生是我們的驕傲,是我們的「文化至寶」。

    發掘「文化至寶」是臺南市政府的重要文化政策與必要工作,本書的出版僅是一個開端,先請《王保原的尪仔人生》出場,未來,將會有更多的「文化至寶」與大家見面。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  葉澤山

後記

 

    總算寫到後記了。算一算,叨擾保原師迄今兩年半,以後也還有一長段時日要與老人家相處。這是什麼樣的緣分,說也說不清!

    當初發覺國內對何金龍剪黏研究雖多,卻少有王保原藝師相關資料,決意著手進行技藝調查保存時,不曉得工作這麼繁雜艱難!只當過往曾從事古蹟保存工作、又念相關系所,遇見「野有遺賢」就該縱身投入;如廚師進了廚房要煮菜、老師進入課堂要教學般自然。許多資料由零開始堆疊,田野訪談的次數無從算起,幸虧保原師性格開朗,未因不堪其擾而趕我出門。他從一開始冷眼觀察這傢伙有沒有能力對話,到願意拿出多年收藏的手繪圖稿、工具與用品;體力有限,還不辭辛勞帶著我巡訪每一間曾經施作過的廟宇。謝謝保原師,您對晚輩的疼惜與提攜,以及傾囊相授的無私精神,讓我有勇氣與毅力完成這本書的撰寫。

    謝謝局長葉澤山先生,大力支持王保原藝師技藝的調查與保存,日後並且交辦展覽一事。文化局相處過的主管與同仁們都很好,要特別感謝文怡不遺餘力的協助與催稿。還有南瀛國際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的學術委員們,謝謝您們的提點與溫暖關懷,我會牢記在心。

    自家師長們在這漫長路途中從未缺席過:江韶瑩老師和我討論過保原師的作品與畫作風格;邱博舜老師點醒該從廟宇建築來看剪黏工藝裝飾,從而定調出整本書的論述方向。當收到審稿後等待修正的書稿,看到林會承老師逐稿校正的字跡時,感動到無以復名。今年忙著修稿來不及寫教師節卡片,我相信可愛的老師們應該不會在意。

    也感謝佳里金唐殿、佳里興震興宮的諸多幫忙,以及台南總趕宮和葉明吉師傅,願意讓我拍攝屋頂剪黏修護過程。

    這本書若真如林會承老師的評語:「其成果及對相關領域之貢獻,較諸現今坊間出版品毫不遜色。」或是李乾朗教授所說的「內容淺顯易懂,為值得出版之好書。」那全都是王保原藝師和大家的功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