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陳志昌 Jyh-Chung Tan
學歷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所博士候選人
經歷
臺北醫學大學護理系畢業後,曾在最有歷史的醫院手術室擔任護理師。後來一頭栽進有趣的文史研究,於國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所拿到碩士,曾在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工作,也在國立空中大學、高苑科技大學等校兼任過,目前是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
著作
1.《台灣民間食禁文化之研究》,2015,博揚文化出版。
2.撰寫過《東山鄉志》拓墾、社會篇及多篇有關民俗研究的論文。
|目錄|
006 市長序
008 局長序
010 處長序
012 序說
022 第一章 緒論
038 第二章 歷史沿革與傳說故事
052 第三章 陣頭之器樂與人員編制
074 第四章 陣式演出及相關儀式
096 第五章 組織交陪與傳習概況
108 第六章 歌陣先達生命史
120 第七章 文化資產特色介紹
|書序|
市長序
閱讀城市文化軟實力
在山海交織的地理環境中,臺南孕育出豐富而多樣的文化資產。長期以來,市府竭盡全力進行文化資產保存及傳習紀錄等工作,舉凡傳統藝師的湛藝薪傳、民俗藝陣的傳承發揚,以及諸多古蹟和歷史建築的修復活化,臺南都有傲視全國的成果,不負文化古都之名。
臺南市自2014年起推出「大臺南文化資產叢書」,精選具有代表性之古蹟歷史建築、傳統藝術及民俗進行書寫及出版,成為建構新時代「臺南學」的重要一環。叢書的每位執筆者,以其歷史之眼、細膩的心,娓娓道出臺南市每個有無形文化資產背後所蘊藏的迷人故事。通過書中文字,我們期盼讓讀者更加深入認識大臺南豐美的文化,傳承在地珍貴的歷史風情。
再多的硬體建設都只能讓城市變得龐大、巨大;唯有文化,才能讓一座城市變得偉大。在扎根城市軟實力的工作上,做為歷史回顧的文史書寫不僅是一大基礎,也堪是形塑集體記憶、打造文化共同體的最重要工作。市府持續規劃主題多元的文化叢書、予以系統性整理出版,除了厚植臺南文化知識的內涵,也期待這套叢書可以成為臺灣與世界交往的知識櫥窗,讓豐沛的臺南學展現出獨特的城市價值。
臺南市政府 代理市長 李孟諺
局長序
看見文資采風,親炙在地丰采
「大臺南文化資產叢書」自2014年出版首輯以來,即持續邀集在地文史工作者蒐羅研究本市文獻史料,透過深入淺出的文字撰述,介紹大臺南文化資產的價值與特色,不僅為市民及國人讀者開啟一扇通往知識的門窗,更成為在地文化綿延不輟的寶藏。
文化資產的價值,無論昔時或當代,都與常民生活緊密相連。有形文化資產除物質層面外,也蘊藏著其在不同時代中與人們的互動,或緣於不同利用方式而衍生出的故事、風俗、信仰傳統等無形價值,相當值得品味探究。而無形文化資產,則保有純樸無華、具藝術價值或在地特殊性等特色,如傳統工藝及傳統表演藝術,時而和韻雅致、時而生機澎湃;又如民俗活動,嚴肅虔敬有之、萬頭攢動有之,集大成者更有之。
臺南是臺灣第一個城市,臺灣近代歷史的濫觴,形同臺南城市的開拓史。職是之故,在臺南,文化資產保存工作一直都備受市民及國人關注。做為文化行政單位,我們雖然經常面臨挑戰,仍積極扮演用心溝通的橋樑,同時持續拓展多元現代的城市藝術文化樣貌,傳承中力求創新。
時光荏苒,叢書第五輯如今付梓。本輯所介紹的三大天子門生陣及兩大國定古蹟,在黃文博校長的主持編輯下,大臺南文化資產之美,翩然讀者眼前。誠摯邀請所有熱愛文化的國人朋友走進本叢書的世界,與我們一同認識大臺南文資寶藏、看見在地故事,感受「文化首都」的丰采萬千。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局長 葉澤山
處長序
耕耘文化基礎工作
本輯大臺南文化資產叢書內容有《大天后宮》、《臺南地方法院》、《天子門生陣(公親里清水寺、永吉吉安宮、港墘港興宮)》,內容兼涉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傳統漢人宗教信仰與日治時期官署建築。
臺南大天后宮為原明寧靖王府(1664年建),臺灣納入清朝版圖後,由施琅奏請改建後奉祀媽祖,迄今已三百餘年。作者高凱俊從媽祖信仰起源與發展談起,介紹臺南大天后宮創建沿革、建築格局與文物裝飾等,並闡述在經濟、社會文化變遷下,傳統祭祀、繞境活動順應現代生活的調整與發展。
臺南地方法院落成於1914年,由日本建築師森山松之助設計,表現濃厚的西洋建築式樣風格,造型典雅而莊嚴。作者吳建昇透過豐富的文史資料蒐集與書寫,進行建築與空間場域的探討,深度發掘法院的歷史,並述及人物與事件的歷史性及社會性意涵。
臺南西港慶安宮3年1科之「西港刈香」為國家指定重要民俗,每逢香科期間,各式陣頭皆傾全村莊之力投入動員練習,其中傳唱百年、弦歌不輟的天子門生陣特別能展現村民對於信仰的堅持,並看見在地的凝聚力與生命力。本輯所介紹的天子門生陣,由作者陳志昌透過長期觀察及訪談公親里清水寺、永吉吉安宮、港墘港興宮等三個團體,記錄在相似的歌曲樂器配合形式及音樂結構下,如何發展出各自的風格;作者也同時點出「音樂性文陣的養成緩慢,人才流失速度快」的問題,故向下扎根,保存重要文化資產,是刻不容緩的工作。
文資處感謝每位作者的努力與奉獻,「大臺南文化資產叢書」的書寫與出版,是文化傳承重要的一環,也是本處耕耘文化的基礎工作,為臺南文化根基提供茁壯的養分與力量。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 處長 林喬彬
序說
本系列3本書針對已登錄文化資產傳統藝術類的3陣天子門生陣來撰寫,擬依歷史性、音樂性、在地性等三大原則分列敘文,介紹陣頭的歷史沿革與傳說故事、陣頭之器樂人員編制、陣式演出及相關儀式、組織與傳習現況、陣頭先達生命史等內容。
歷史沿革有時與傳說故事相關,是自然環境、歷史發展、社會人群等所共同交織而成的內容,總是保留相當多在地性的知識,甚至這些故事往往支配地域人群的諸多行為與決定。透過傳說故事可以瞭解一地人群的宇宙空間觀、價值體系、行為模式等,是故筆者節錄採集接地氣故事,用以幫助讀者瞭解在地的時空特色。
音樂表現及特色為本書的重點之一,但在以西方音樂教育為主的現代,人們對於傳統樂音的認識已產生隔閡,是故本書僅以淺顯易懂的簡介形式為主,搭配特定名詞介紹,用以輔助讀者理解相關詞彙意涵。音樂的欣賞總需要臨場或數位影音輔助,此一部分期待其他音樂專長的專業人士後續可以多多協助,以各種傳播型態來推廣。
地方發展及傳習現況是本著「在地」為主的一貫初衷,讓本書在有了歷史性、音樂性的骨幹架構後,可以添加附著更多的有血有淚的人情肌理。其中特別列出先達生命史,一種常民人物傳記的概念。過往史書撰寫多只有針對帝王、重臣、權貴世家或地方仕紳,無法窺探常民生活的樣貌,特闢一章節來講談文陣內重要前人的點滴生平,以歸真於人群生活原貌,讓讀者可以理解,這些先達們擁有的真誠含蓄懷情,一種總是只能以恬靜一輩子去述說的生命堅持。
本書得以撰稿付梓,背後是一群來自土地上認真生活的好朋友們協助,他們住在佳里區港墘庄、七股區公地仔庄、安南區公親寮庄及其他庄里。實在是人數太多,除感謝老天讓我們相遇外,就不在此贅述,因為這些可愛的人們就即將在內文裡面一一跟讀者見面。
第二章
歷史沿革與傳說故事
一、歷史沿革(節錄)
「安南區公親寮天子門生陣」(為求文字簡潔,以下稱本陣)為公親寮清水寺內部陣頭,清水寺主奉分靈自赤山龍湖巖的清水祖師,行政區劃屬臺南市安南區公親里(以下稱本庄)。在於清朝統治及日治大正9年(1920)前本地行政區劃屬西港仔堡,顯見與現在西港地域有著相當密切的地緣關係。又據西港慶安宮醮事簿顯示日治初期刈香路關即出現本庄,可知本庄參加西港刈香時間是「慶安宮往鹿耳門請水時期 」。
根據本庄日大正13年生(1924)耆老李進興、昭和4年(1929)生的王烏番所言,本陣創始自父執輩王網、李清吉、沈藤等人。若以清同治11年(1872)生的王網年紀來看,20來歲青壯年約1895年前後時參加太平歌,與慶安宮醮事簿記載日治初期刈香路關有吻合之處。可知本陣的發展時間符合日治初(1895前後)公親寮由爐主(當時清水寺尚未建廟)帶領太平歌陣參加西港刈香的說法。不過1895年前後為出陣時間,音樂性陣頭需要長期練習及歌樂唱合,籌組陣時間應可再往前推。
本陣歌樂據傳由人稱「楊叔公」(本名未明)所授,再由王網、李清吉、李能、李登源、王江㦠、呂錓、邱進財、王枝竹等人接續傳承教唱歌陣,依照各唸詞、唱曲、樂器等專長來合力教導新進。此時期陣員組成後場皆全男性陣員,前場多是男童,傳承方法為口傳形式。本庄地處易淹水之處,雖經濟狀況普遍不佳,但庄民對信仰日益虔誠,鳩資為清水祖師建廟,民國46年(1957)本庄公厝形式的清水寺落成,清水祖師不再隨著爐主而居,建廟後庄民持續參加刈香。(圖2-1)
後因庄內人口外移嚴重,陣員募集難度增高,加上青春期後男性聲音轉為低沉,無法唱到該有音域的優美音色,所以民國50年(1961)香科時,王江及李能商議後召募第一代女童黃秋蘭、李繡花、吳梅香、黃玉治、鄭素金等人加入前場歌手位置,女童歌手的出陣,造成相當大的轟動。隨著地方產業逐漸改變,庄民經濟狀況好轉,至民國53年(1964)本庄自組神轎與天子門生陣一同參與西港香。
民國69年(1980)配合內政部辦理社區發展計畫,公厝時期的清水寺廟址配合辦理徵收,建設社區活動中心。廟方同時購置今日建廟之廟地,搭建鐵皮屋以暫奉祀清水祖師等眾神(圖2-2)。建廟所費不貲,全賴居民多年累積的募捐,民國74年(1985)動工,76年(1987)完工,是為今日清水寺樣貌,天子門生陣也同時有個可以長時活動之空間。(圖2-3)
陣內不同時期招募的女童成長後,因婚嫁而逐漸離開公親寮,所以參與出陣的歌手日漸稀少。第一代女童黃秋蘭雖已成年婚嫁生子,但因記憶力佳,習歌曲甚多,在王江㦠、李能、呂錓等前輩過世前後,逐漸開始接手教唱及召募新手的工作;樂手的教導及招募,則由王枝竹、邱進財等前輩負責,李登源、王枝竹並負責整理了諸多的歌詞文字,音樂部分標示歌調,曲唱仍靠口語傳承,並無工乂譜或現代簡譜的音階標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