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

Publications

書籍
吳新榮研究─一個台灣知識份子的精神歷程
  • 作者:
    林慧姃
  • 出版者:
    臺南縣政府
  • 出版日期:
    民國94年12月
  • ISBN/ISSN:
    978-986-00-3900-9
  • GPN:
    1009403191
  • 語言:
    繁體中文
  • 規格:
    平裝/20.8*14.9cm/263頁
  • 定價:
    250

|摘要|

 

    本論文研究的人物──吳新榮,乃是日據時期的醫生作家,其一生經歷日據、國府兩個政權,活動範圍緊繫鹽分地帶,其精神歷程與日據時期的台灣知識分子一樣充滿「反抗」與「挫折」。在研究中能透過歷史這條長軸,深入解析吳新榮組織、參與的各種活動,觀察他在時代中的回應和調適,更能了解其精神歷程在國家強制力之下呈現的歷史意義。

    一九二○年代末期,吳新榮留學日本期間,受到社會主義思想的影響,思想產生激變,社會主義思想遂成為他思想的底流。雖然吳新榮畢生以「文化人」自居,政治色彩與意識型態都不明顯,但是從早年孕育形成的社會主義思想底流來溯尋其精神歷程,可以發現,在不同型態的國家強制力之中,不論從事文學活動、政治活動、文獻工作,都充分反映出左翼分子的反抗精神,以及與人民、土地共存的決心。

    一九三○年代,吳新榮在佳里組織「青風會」,將草根性的文化組織匯入台灣新文學運動的主流,在他的領導下,鹽分地帶的文學充滿寫實主義與抗議精神,強烈地展現文學的地方性。戰後,吳新榮積極投入地方政治活動,期望透過地方政治的參與,實現其政治理念,與昔日同樣站在民眾之前,但在黨國體制對地方選舉和社會團體嚴密的控制下,被迫離開大眾,在「白色恐怖」的國家暴力中保持沉默。幸而透過從事地方文獻工作,使他將挫折轉化成一股潛沉的力量,在苦悶中施展其理想抱負,獲得精神上永久的成就。

    吳新榮一生留下豐富的記錄,透過第一手史料研究其精神歷程,不但突顯出個人心靈的轉折,也呈現出日據時期台灣知識分子的歷史意義。

 

 

|作者簡介|

 

林慧姃

 

慧姃,雲林縣元長鄉人。

成功大學歷史系畢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日本筑波大學地域研究科研究,現任真理大學台灣文學系專任講師。

曾獲一九九五年第四屆賴和獎論文獎助獎,受聘擔任《台灣文學辭典》辭條撰寫人。

著有口述歷史《赤手空拳─一個少年工的故事》,編有淡水工商管理學院(今真理大學)台灣文學資料館《西川滿文庫藏書總目》,並撰述多篇台灣文學研究學術論文。

 

 

|目錄|

 

003  縣長序-提高南瀛文學的能見度

005  局長序-文學與藝術之蝕心刻骨

007  吳南圖序-我們重新認識了父親

009  摘要

013  第一章 緒論

013                  第一節 研究動機

016                  第二節 前人研究回顧

020  第二章 吳新榮的家世背景與思想底流的形成

020                  第一節 一個台灣醫生人格、思想的養成

027                  第二節 東京時期的政治活動

033                  第三節 社會主義思想的呈現

043  第三章 吳新榮與鹽分地帶的文學活動

043                  第一節 組織「佳里青風會」和「台灣文藝聯盟佳里支部」

052                  第二節 三○年代鹽分地帶文學的特質

064                  第三節 吳新榮文學創作的風格與精神

086  第四章 吳新榮與地方政治

086                  第一節 戰後初期的政治

092                  第二節 二二八事變前後的政治經歷

101                  第三節 參與地方選舉與地方議會政治

118  第五章 吳新榮與地方文獻工作

118                  第一節 從事整理文獻的動機與方法

128                  第二節 《台南縣志稿》的特色

140                  第三節 《南瀛文獻》的特色

150  第六章 結論

155  主要參考資料

172  吳新榮先生年表(1907-1967)

 

 

|書序|

 

縣長序

提高南瀛文學的能見度

 

    文學創作的路,漫漫長長,風景無限;而當創作文學的文學家,成為另一種文學時,文學創作的路,則將會更漫長幽遠,風光更為迤邐。2005年開始的「南瀛文學」,就是如此開拓文學創作的路。

    為讓「南瀛文學」的視野更為寬廣,面向更為多元,我們把「南瀛作家作品集」,做了不同以往的一些變革,除了持續鼓勵與發掘「南瀛作家」,為其出書之外,本府也積極獎掖對「南瀛作家」的研究,並將其論文或專著刊印成書,列為「南瀛文學」的一部份,因而此一系列套書乃改稱為「南瀛文學叢書」;而研究部份,則另以「南瀛重要作家研究文集」歸類,讓長期努力於南瀛文學的作家,有了一個更為準確的歷史定位。

    此一改變是必要的,文學家畢生致力於文學創作,與時代的脈動息息相關,反映著所屬世代的社會總總,不只是交代個人創作的心路歷程而已,也往往觸動著那個時代的人文脈搏,在在顯映著知識份子的想法與良知;研究文學家,看到的不只是文學的面向,更多是時代深沉的意義。從日治時期以來,南瀛大地已「出產」過許多重要的文學家,累積的能量已相當足夠,透過研究將可使「南瀛文學」的能見度更為提高。

    本年度「南瀛文學叢書」初試啼聲,首先出版林慧姃小姐的《吳新榮研究─一個台灣知識份子的精神歷程》與吳素芬小姐的《楊逵及其小說作品研究》,兩書都是碩士論文,期待此刻開始,南瀛作家的重要性,因有人研究而得以傳世,同時也希冀由此建立南瀛文學的特色,成為台灣甚至國際文壇耀眼的一顆星。

    文學家孜孜於創作,學者努力於研究,南瀛文學從此邁入一個新紀元。

 

台南縣縣長  蘇煥智

 

 局長序

文學與藝術之蝕心刻骨    

 

    文學與藝術是通往人類心靈的一條幽徑小路,也是一門經典。其存在的價值,在於經得起時間的檢驗。中國唐詩宋詞承續千年,李白、杜甫、蘇軾作品至今吟誦隱喻不止,陳水扁總統屢以藉古諷今,如引用李白「下江陵」:「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山中問答」:「桃花流水杳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可見文學流傳歷久彌新,勝於政治誑言。

    歐洲文藝復興起源十五世紀的義大利,文學家但丁、畫家達文西、雕塑家米開朗基羅,都在小城佛羅倫斯或米蘭相會。五百年後,他們的名字、他們的作品比生前還要響亮。其影響披靡全世界,超越文學藝術的領域,就是美學影響力的展現。義大利因為在十五世紀出現了他們,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以至未來,都輝煌且永垂不朽。義大利當然也出現過好的政治家或不好的政客,如今安在文學與藝術之蝕心刻骨,在生活中、美學中,影響著萬千的心靈。

    我常思考文學、藝術,對本縣的營造及其影響力,如何鋪架一個平台,讓文學作家、藝術家去發揮他們的長才,榮耀縣境,並揚名於世。「鹽分地帶文學」十二月創刊,是其中一個實踐。楊逵文學館也在十二月落成於其故鄉新化,亦是一個夢想的完成。

    九十四年「南瀛文學叢書」除了文學類三種作品,兩種散文集:楊淑娟「歲月的容貌」、龔華「愛過」,以及周定邦台語詩集「Ilha Formosa」外,另特別策劃「南瀛重要作家研究文集」叢刊,乃為了彰顯及突出縣籍作家在文學上的能量與成就,鼓勵國內公私立博、碩士研究生。今年所輯兩本,一為林慧姃「吳新榮研究─一個台灣知識分子的精神歷程」,二為吳素芬「楊逵及其小說作品研究」,兩篇皆為碩士論文。

    這些只是一個開頭,既已起步,我們願全力以赴,以期有一個豐收,獻給全縣縣民、文學家、藝術家。

 

 台南縣政府文化局局長  葉澤山

 

我們重新認識了父親

 

    一九九五年六月,林慧姃小姐在林瑞明教授指導之下,完成《吳新榮研究:一個台灣知識份子的精神歷程》,贏得學術界的重視與肯定。乃於此年獲得私立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的碩士學位。她的論文亦讓我們看到自己的父親尚有未知的一面。在「社會主義」這個名詞仍屬禁忌與受誤導的年代,使我們無從理解先嚴在歷經兩個政權體制下,如何遭受打擊與挫折的緣由。透過此篇論文,讓我們深感驕傲與敬仰的,就是先嚴冒著革命先驅的風險以及在逆境中的奮鬥精神。亦使我們了解遭受政治迫害的原因是什麼?而我們又可從此論文中找出「左翼台灣」的問題所呈現的歷史意義。她把「思想的吳新榮」、「醫師的吳新榮」、「文學的吳新榮」及「文獻的吳新榮」的種種精神歷程中,串寫成可激勵、感動人心的論文。而他一直堅持社會主義信念,更是社會主義的實踐者,在在令我們意外與震驚!

    一九九七年三月,台南縣文化中心為紀念吳新榮逝世三十週年,於佳里鎮中山公園豎立紀念銅像,以彰顯他對台南縣文化、文獻的貢獻,又出版《吳新榮選集》三冊,其中第二冊內的吳新榮研究資料裏,就有一篇林慧姃小姐的「吳新榮的精神歷程─以文學創作為中心」的文章。她以吳新榮一生四大階段為經緯,編織出他一生的故事。雖說是以文學為中心,但文學脫離不了人生,無庸置疑這篇文章亦是此篇論文的縮影,清楚地告訴我們,他在文學史之外扮演的角色與地位。

    非常感謝台南縣文化局,為了文化傳承所作的努力,把此篇論文公諸於世,讓我們更了解那個時代知識份子的歷史定位,而他們所表現出「反抗」威權的精神,就是我們特別要學習的地方。

 

 吳南圖

二○○五年九月九日於悅園

第一章    緒論  (節錄)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日據時期,由於殖民地政府偏頗的種族政策,在政治、教育、社會、經濟上採行差別待遇,而使得台灣的知識分子,特別是台灣醫生,不僅兼具了多重角色,而且成為具有新知識的領導階級,獲得崇高的社會地位。一九二○年代以降,大批兼具醫術與醫德的台灣醫生投身反殖民體制運動,積極地發揚民族感情,因此也獲得台灣人民的普遍尊敬。

    戰後初期,台灣醫生仍繼續日據時期的傳統,積極參與政治,然而一九四七年春,台灣爆發了震驚全國的「二二八事變」,在這場台灣人民與知識菁英的浩劫中,不少醫生遭受被殺害、通緝或逮捕的命運,從此有人退出政壇。日後「五○年代白色恐怖」,造成多起的政治冤獄,此後使台灣醫生多半採取若非不涉及政治,也大都退居幕後的態度。雖然許多醫生仍繼續參政,但因民意代表選舉的名額有限,地方自治的選風又日益惡化,也使得素來為政治清流的醫生難以適應。

    本文研究的人物──吳新榮乃是經歷日據時期的台灣醫生;也是畢生擁抱鹽分地帶土地與人民的作家醫生,早年曾在日本受過社會主義思潮的洗禮,並且抱持著要解救「殖民地台灣的民族歧視,和被榨取農村的經濟困苦」(註:1)的宏願返台,因此在行醫之餘結合地方青年,組織一個名義上以鼓勵文藝思潮為主的「青風會」,在政治抗日運動已成為強弩之末的三○年代,和鹽分地帶同仁加入「台灣文藝聯盟」,與台灣新文學運動的主流匯合,使得鹽分地帶的文學發展更具有左翼色彩的寫實主義精神。

    實際上,吳新榮的政治活動在東京留學時期早已展開,他的政治信仰經由參加左翼青年佔領的台灣青年會和學術研究會逐漸成型,因此在日後的政治參與當中始終從人民群眾的整體利益出發,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回台以後,積極組織地方知識青年,企圖透過各種選舉的佈署進一步獲得政治地盤,以淨化政治,服務鄉梓。吳新榮之所以熱衷地方選舉,根據他自己的看法是:「向產業組合進軍,有助於我們的經濟發展;向地方自治團體進軍,有助於我們的政治發展;而且我們若要融入大眾之間,由大眾來淨化政治,則唯有此一途」(註:2)。因此戰後吳新榮親自參與無數選舉,即使在遭遇二二八事變「百日蒙難」那樣慘痛的經歷後不到三個月,猶能為吳三連助選國大代表。

    吳新榮對地方政治抱持著近乎天真的樂觀和信心,主要緣於追求理想的性格和社會主義精神的實踐。惟其如此,在政治活動飽經挫折之後,還能潛心於鄉土文化的研究工作。吳新榮的文獻工作,延續日據時期為「逃避戰爭的苦悶及法西斯意識型態的威逼」(註:3)之精神,在思想箝制,行動戒嚴的年代,談論民俗等題材,比較不會涉及危險的思想領域,是一種利於生存的方式;吳新榮在政治濁流中所表現的隱忍,不但完成了一部以台灣人為主體的地方志,也將精神上的挫折轉化,以積極的方式再次奉獻給土地與人民。

    吳新榮一生經歷日據、國府兩個政權,活動範圍緊繫鹽分地帶,以吳新榮做為個案來研究,因為他的精神歷程與日據時期的知識分子一樣充滿「反抗」與「挫折」,同樣能夠反映近代台灣的悲情。同時,在城鄉差距日益擴大,普遍重城輕鄉卻又高喊疼惜鄉土的今天,撰述吳新榮一生秉持知識分子的良知,在鹽分地帶為鄉土和人民謀福利的過程,深具反省的意義。

    本論文以吳新榮做為人物研究,旨在呈現一個日據時期台灣知識分子的精神歷程,期望透過歷史這一條長軸,觀察吳新榮在時代中的回應和調適,並且深入解析吳新榮組織、參與的各種活動,以了解其歷史意義。又因為吳新榮組織領導鹽分地帶的文學活動,使鹽分地帶的草根組織納入台灣新文學運動的主流,形成一個以集體意志闡揚社會主義精神的詩人集團,不但使鹽分地帶文學成為一個專有名詞,至今仍繼續放射其特殊的魅力,在台灣文學的發展史上是極有吸引力的問題。吳新榮本身的文學創作表現出強烈的左翼文學精神,他不但熱愛鄉土,關心大眾的利益,對於異族的統治更是充滿抵抗精神,在左翼文學研究的萌芽階段中,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基於這些理由,吳新榮研究亦可視為台灣文學研究的一環。

 

註釋

 

註1:吳新榮,《吳新榮回憶錄》,台北,前衛,一九九一,頁121。

註2:吳新榮,〈一九三九年十一月十二日日記〉,(收錄於張良澤主編《吳新榮全集六  吳新榮日記(戰前)》,台北,遠景,一九八一),頁85。

註3:王昭文,《日治末期台灣知識社群(1940-1945)──《文藝台灣》、《台灣文學》及《民俗台灣》三雜誌的歷史研究》,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一,頁100。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