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沈光文先生1612年誕辰,距今400年,為紀念海東文獻初祖,特請龔顯宗教授編著本書。本書分為三編:上編為沈氏作品全集,有詩、文、賦、雜記四章;中編為研究資料彙編,第一章「歷史與方志」,第二章「箋註與校釋」,第三章「研究與考證」;下編則是「追思與詠懷」,分七章;全書約六十萬言。
|目錄|
002 市長序
004 局長序
006 編者序
023 圖集
上編 沈光文全集
第一章 詩一百十四首
五言古詩三首
044 大醉示洪七峰
044 看菊
045 曾則通久病,以詩問之
六言古詩一首
045 有感
七言古詩二首
045 己亥除夕
046 柬曾則通借米
五言絕句二首
046 野菊
046 懷鄉
七言絕句十九首
047 貸米於人無應者七首
047 見博者
047 癸卯端午
048 庭中白菊新開
048 詠籬竹
048 戲題
048 釋迦果
049 番柑
049 番橘
049 椰子
049 題赤坎城匾額圖
五言律詩五十七首
049 望月
050 無題
050 夜眠聽雨
050 題寧靖王齋壁
050 菊受風殘,又復無雨潤,纍纍發花,雖不足觀,亦可聊我慰也
050 盧司馬惠朱薯賦謝
051 感懷八首
051 山居八首
052 重九大風
052 番婦
052 野鶴
053 贈友人歸武林
053 歸望
053 齊价人移浯,以詩投贈,次韻答之
053 齊价人旋禾,未及言別,茲承柬寄欣和
053 謝王愧兩司馬見贈
054 葛衣吟
054 寄跡效人吟六首
055 吳正甫忽欲為僧,以柬寄賦答
055 答曾則通次來韻
055 秋日和陳文生韻
055 中秋夜坐
055 寄懷莊榿庵
056 言憂
056 曉發目加灣即事
056 發新港途中即事
056 與友奕
056 隩草十一首
七言律詩三十首
057 有感漫賦二首
058 感憶
058 普陀幻住菴
058 偶成
058 夕餐不給戲成
059 自疑
059 仲春日友人招飲不赴
059 郊遊分得青字
059 重九日登嘯臥亭
060 思歸六首
061 州守新搆僧舍于南溪。人多往遊,余未及也
061 五日
061 蛙聲有序
062 別顧南金
062 往寧靜園亭脩謁
062 別洪七峰
062 慨賦
063 偶成
063 和曾體仁賞菊分得人字
063 移居目加灣留別
064 至灣匝月矣
064 秋吟
064 輓定西侯
第二章 古文
065 東吟社序
067 臺灣輿圖考
068 題梁溪季蓉洲先生海外詩文序
第三章 賦
070 臺灣賦
第四章 駢文
078 平臺灣序
第五章 雜記十二則
中編 研究資料增編
第一章 史乘與方志
088 季麒光《蓉洲文稿》〈沈文開傳〉
088 蔣毓英〈沈光文列傳〉《臺灣府志》卷九
089 〈沈光文傳〉《福建通志.遷寓》
089 〈沈光文傳〉《諸羅縣志.人物志寓賢》
089 〈沈光文傳〉《重修臺灣府志.人物流寓》
090 全祖望〈沈太僕傅〉《鮚埼亭集》卷二十七
091 〈沈光文傳〉《重修臺灣府志.人物流寓》
092 〈沈光文傳〉《重修臺灣府志.寓賢》
092 〈沈光文〉《續修臺灣府志》
092 〈沈光文〉《泉州府志.寓賢》
093 〈沈光文〉《續修臺灣縣志.寓賢》
093 〈沈光文傳〉《南疆繹史.摭遺》
094 〈沈光文傳〉《福建通志.金門志》
094 〈沈光文傳〉《小腆紀傳》附記
095 〈沈光文〉《福建通志.卷四.臺灣府》
095 〈沈斯菴事略〉《先正事略》
097 〈沈光文傳〉《浙江鄞縣志》
098 〈沈光文傳〉《臺灣通志稿本.列傳.寓賢》
099 〈沈光文傳〉《臺灣通史.列傳》
100 〈沈光文傳〉《清史稿.遺逸傳》
100 黃典權〈沈光文〉《臺南文化》
116 蘇東岳(太虛)〈沈光文傳〉《南瀛文獻》
117 〈沈光文傳〉《臺南縣誌稿.文化志.學藝篇》
122 〈沈光文傳〉《臺南縣誌稿.文藝篇.文學章》
126 〈沈光文傳〉《臺灣通志》
127 〈沈光文傳〉《寧波市志》
128 〈沈光文傳〉《鄞縣通志》
129 〈沈光文─文光〉《明遺民錄彙輯》
130 《斗南沈氏族譜》
132 《櫟社沈氏宗譜》卷十八〈贈言〉上〈斯菴公傳〉
第二章 箋註與校釋
一、詩
1.交遊唱和二十五首
134 大醉示洪七峰
136 仲春日友人招飲不赴
136 州守新搆僧舍于南溪。人多往遊,余未及也
136 別顧南金
137 別洪七峰
138 吳正甫忽欲為僧以柬寄賦答
138 秋日和陳文生韻
138 郊遊分得青字
139 寄跡效人吟六首
141 寄懷莊榿庵
142 柬曾則通借米
142 答曾則通次來韻
142 曾則通久病,以詩問之
142 和曾體仁賞菊分得人字
143 與友奕
144 齊价人移浯,以詩投贈,次韻答之
144 齊价人旋禾,未及言別,茲承柬寄欣和
144 盧司馬惠朱薯賦謝
146 謝王愧兩司馬見贈
147 贈友人歸武林(張煌言返浙)
2.鄉愁二十首
148 思歸六首
151 望月
151 感憶
152 感懷八首
154 歸望
154 懷鄉
3、風物二十五首
154 看菊
156 秋吟
156 庭中白菊新開
156 野菊
156 野鶴二首
158 番婦
159 番柑
160 番橘
160 菊受風殘,又復無雨潤,纍纍發花,雖不足觀,亦可聊慰我也。
160 蛙聲
161 詠籬竹
161 椰子
162 葛衣吟
162 隩草十一首
164 釋迦果
4.其他四十三首
164 貸米於人無應者七首
165 有感漫賦二首
166 夕飧不給戲成
166 山居八首
168 己亥除夕
170 中秋夜坐
170 五日
170 有感
171 自疑
172 至灣匝月(贈徐孚遠)
172 見博者
172 言憂
173 夜眠聽雨
174 癸卯端午三首
174 重九大風
174 重九日登嘯臥亭
175 偶成
176 偶成
176 移居目加灣留別
176 慨賦
176 普陀幻住庵
177 無題
178 發新港途中即事
178 輓定西侯
178 曉發目加灣即事
178 戲題
179 題赤坎城匾額圖
179 題寧靖王齋堂
180 往寧靖園亭脩謁
二、古文
181 東吟社序(盛成註)
192 臺灣輿圖考
三、賦
199 臺灣賦
四、駢文
210 平臺灣序(盛成註)
五、雜記
217 雜記十二則
第三章 研究與考證
225 方豪〈荷據時代的寓賢沈光文〉《臺灣早期史綱》
228 毛一波〈試論沈光文之詩〉
236 王文顏〈光復前臺灣詩社的時代價值〉
238 石萬壽〈沈光文事蹟新探〉
253 匡業明主編〈全祖望的文論和人物傳記〉《全祖望評傳》第七章
254 羊子喬〈缺乏讀者的第一本書《臺南縣誌稿文化志》〉《郭水潭集》
256 李慶坤〈沈光文的抗清簡狀兼其生地和家世初探─在先賢沈光文誕辰380周年紀念會上的發言〉
262 沈達夫〈只為孤貞尚寄籬〉
264 季麒光〈題沈斯菴雜記詩〉
265 沈斯菴詩敘
266 《東吟詩》敘
268 沈光文傳
269 沈斯菴雙壽序
270 林光灝〈浙人與臺灣詩風〉
271 林衡道口述 楊鴻博紀錄《鯤島探源》第一冊
272 林衡道口述 楊鴻博紀錄《鯤島探源》第二冊
272 洪調水(冰如)〈沈公光文在目加溜灣社教學時情況之探測〉
274 洪調水(冰如)〈目加溜灣社考〉
276 洪調水(冰如)〈沈光文史事檢討〉
277 洪調水(冰如)〈沈光文史實再檢討之動機〉
278 洪調水(冰如)〈沈光文歸宿處與教學處〉
279 洪調水(冰如)〈沈斯菴詩之研究〉
287 洪調水(冰如)〈沈詩「大醉示洪七峰」析解〉
288 洪景星〈沈光文東吟社在諸羅何處〉
290 徐坤泉《臺灣早期文學史話》
294 高一萍〈沈斯菴與臺灣〉
300 盛成〈史乘與方志中的沈光文資料〉
316 盛成〈沈光文之家學與師傅〉
|書序|
【市長序】
東溟之一葦 古道照顏色
沈光文,人稱斯菴先生,是四百年前臺灣開創漢文化、率先撰寫詩文賦的先師,在文學史及臺南歷史上具有極為特殊的意義。宏揚臺南市「文化首都」、「文學府城」的榮光,一直是清德施政的重要目標,因而有《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增編》的出版。
1612年誕生的沈光文,原籍浙江寧波,未滿40歲就遭颱風漂至噶瑪蘭(今宜蘭),稍後轉輾到鹿耳門,山巔水涯都有其足跡,遠及羅漢門(今高雄內門),大部份時間在臺南,而終老善化。在其居臺數十年間,留下了為數可觀的詩文創作,或側寫鄉土民情之所見,或吟詠臺灣物產之珍奇,或抒發去國懷鄉之憂思,或自傷貧病交迫之悲涼,均是出自肺腑,讀來字字真切、句句動人。其後代綿衍至雲林斗南、南投草屯,尤其在善化到處可以看到紀念他的碑銘、文開橋、斯菴橋、光文路、光文吟社,甚至善化火車站前的光文亭,善化慶安宮六文昌有其神像,善化國中建光文樓,乃至彰化縣鹿港鎮也設文開書院。
由於近年來相關之研究論述日益豐富,適逢今歲農曆菊月(9月)24日光文先生400年誕辰,特別委託龔顯宗教授編著《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增編》一書,全書分為三編:上編為沈氏作品全集,有詩、文、賦、雜記四章;中編為研究資料彙編,第一章「歷史與方志」,第二章「箋註與校釋」,第三章「研究與考證」;下編則是「追思與詠懷」,分七章。全書約六十萬言,期能將光文先生的畢生文學志業完整呈現。
「暫將一葦向東溟,來往隨波總未寧。」這是當年斯菴先生流寓來臺時的感懷,然而歷經數百年來臺灣人民的胼手胝足、篳路藍縷,這塊土地早已是眾人安居樂業的寶島。四百年前,光文先生飄搖來臺,落腳臺南,於後生根蔓藤,代代相傳。
前賢的汗水與墨漬滴落下來,澆潤了土地,於是草木叢林,繁花品類,滋養豐富了今日臺南的文化首都新風采。
臺南市市長 賴清德
【局長序】
經冬開未盡 留與後人看
「野性偏宜野,寒花獨耐寒;經冬開未盡,不與俗人看」
秋濃沒有初春的風和日暖,卻見野菊挺立傲風霜。斯菴先生的「野菊」一詩,是寫臺灣的風土花漾,更是文人的心緒與風骨自況。
清初大儒沈光文斯菴先生,因緣飄搖到臺灣,而在臺首開漢學私塾,並先為文言詩社--東吟社,是引領臺灣漢學創作的先驅,為臺灣古典文學、海東文獻先河者;其對臺南、乃至臺灣漢文化的教育與傳播,實有開創與匯流豐功。
早期臺灣有荷據時期的文字,多為宣教與記事文本,及至斯菴先生,以及後來隨鄭軍入臺的儒士等,得有以詩文寫下臺灣第一批文學作品;而其文賦大作,更是今日查考十七世紀前臺灣景像,珍貴至極的第一手文獻資料。
古來文人習以東籬之菊,況志淡薄;臺灣本土文化正是如此堅韌如秋菊。沈光文先生半生顛沛於臺,晚年終老臺南善化,其半生教學行醫,以文儒大學精神,奉獻土地而如其寫:經冬開未盡,野菊獨耐寒。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 葉澤山
【編輯序】
《孟子-公孫丑下》曰:「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沈光文的德業聞望固名重當時,也澤遺百世,今歲恰值他誕生四百載,因而將其著作及相關資料增編付梓。
浙東三遺民朱舜水、黃宗羲、沈光文在抵抗異族敵國滿清失敗後,朱氏遠走日本,黃氏留在中國繼續宣揚民族大義,沈氏則到臺灣教學行醫,上山下海傳播漢文化,作田野調查、地學研究,成為海東文獻初組。
民國八十七年,在臺南縣立文化中心主任葉佳雄先生的催生下,筆者編纂《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除圖片三十餘幀,字數多達四十餘萬,如今又在臺南市政府文化局長葉澤山先生的幫贊下,完成了《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增編》,詩增至一百一十四首,經筆者多方蒐羅,多了「雜記」十二篇,研究資料加了數十篇,新添數十張照片,亦分上、中、下三編,以篇幅太長,故分裝兩冊。
本書在增編過程中,蒙各界關心詢問,亦承文化局科長淑玲女士、申國艷女士、善化慶安宮、沈公後裔惠賜資料,謹此一併致謝。
龔顯宗 2012.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