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走進321巷
位於臺南市北區的「321巷藝術聚落」,在清朝時,因為地勢較高,是官兵們駐紮的營區。日治時期,變成日軍步兵第二聯隊的官舍,附近有山炮兵部隊和工兵營,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部隊離開,這裡變成了成功大學教授們宿舍。宿舍群在二○一二年由國防部委託臺南市政府代管,隨即文化局將其中幾間狀況較好的宿舍整理,邀請藝術團隊進駐。
這裡的房舍構造多由兩戶合併建築,中間隔著厚重的水泥牆。屋舍為南北向,而巷道為東西向,每間屋子外圍還有綠意盎然的庭院。屋頂鋪上黑瓦,牆壁為木頭雨淋板,地板抬高且有推拉門,富日式建築的特色。
其中門牌37號的房子,就是這個故事的主角,當時住在老厝的方家人要搬離時,以為房子會被拆除,寫了一封告別信,也促成了多年後這一本書的誕生!
|後記|
永遠的老厝阿嬤
因為一封手寫的信,串起了我和老厝阿嬤的這段因緣。那是曾經住在321巷37號的方家女兒方瀚,寫給陪伴她們二十幾年的日式老屋──老厝阿嬤的一封信。
信中細細描述生活在老屋的記憶。四季的更迭、庭園中難忘的桂花幽香、家人團聚的中秋明月……。真誠的話語,流露出對默默守護她們的老厝深深的感謝和思念。那份真摯的愛,感動了我。
她相信老屋是有靈魂的,能感受到家人對她的愛,我也相信。 因為同樣在臺南長大的我,童年也再三合院的老厝度過。當我漫步在321聚落中的小徑,想起小時候總愛和兄弟姊妹在巷口玩捉迷藏、跳房子,踮起腳尖摘那在紅磚牆上開得熱熱鬧鬧的紫紅九重葛。
庭院中結果纍纍的土芒果樹,更喚起我童年用竹竿敲芒果的酸甜記憶。而中秋節頑皮的帶上柚子帽,那留在髮梢的清香,伴我香甜入夢。
老厝屋梁上的鞦韆,也讓我想起已逝的父親,小時候也曾為我們做過一樣的棉繩鞦韆。那咿咿呀呀的聲音,帶著我們開心的笑,一起飛上天。那是一段很美好的回憶,也是一位辛苦扛起家計、忙碌的父親,留給孩子最溫柔的愛。
我在方瀚的信漢方家的家族照片中,看到了與我一樣真摯的感情、記憶和穿越時空的思念與愛。老厝阿嬤已是我們家的一份子,也和我們生命經驗的記憶紐帶緊緊相繫,難以分離。
我相信每個人生命中都曾經擁有這樣珍貴的人事物,請用感恩的心,真摯的對他們說聲謝謝。謝謝他們的陪伴,讓我們的生命充滿美好的記憶,也願意將這份溫暖帶給更多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