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工作人員資料|
講述者
邱進 男 20年次 土城人 福佬 不識字 工
采錄者
林培雅 女 台南人 福佬 博士 中山醫學大學副教授
整理者
林培雅 女 台南人 福佬 博士 中山醫學大學副教授
工作小組指導教授及總定稿
胡萬川 教授 東海大學中文系教授
|目錄|
002 市長序──打造全方位的文學城市 賴清德
004 局長序──民間文學─臺南的瑰寶 葉澤山
008 序──胡萬川
010 序──林培雅
014 凡例
•安南區
021 壹、童謠
022 大頂姆仔
026 刺仔花
030 月光光
038 he5 tai3さん
042 紅盤仔紅le1 le1
048 碗koo1 le1
052 草蜢仔公
056 龍眼干
060 草蜢仔公
064 挨囉挨
070 聽我唱
074 白翎鷥
078 天烏烏
080 天烏烏
084 火金星
088 siann7啊siann7啊
092 臭頭仔
095 貳、儀式歌謠
095 一、訣術類
096 目睭公
099 二、禮俗類
100 腳踏戶碇入大廳
102 一來大廳點燈結綵紅
108 薰葉在薰山
112 薰葉在薰欉
114 一支一支香
118 雙腳踏雙地
120 雙手掀開照鏡台
124 虎啊虎弄獅
126 懸牛掛低車
128 新娘官
130 新娘捧茶蓮步行
132 食您一杯新娘茶
134 大桶箍啊大桶索
137 參、一般歌謠
138 火車卜行頭烏烏
140 神魂為娘摔落鼎
142 手巾仔歌
150 苦力仔歌
160 烏狗在住土腳兜
162 番麥開花吐紅纓
164 一支大柴五尺幾
166 一條大路通過西
168 火車卜行鐵枝頂
170 火車卜行螺絲轉
172 火車卜行行鐵枝
174 火車卜行高雄線
176 神魂為娘摔落溪
178 神魂為娘摔落溝
180 神魂為娘摔落埤
182 神魂為娘摔落海
184 神魂為娘摔落河
186 神魂為娘摔落櫃
188 東爿出日西爿照
190 林投開花雙爿刺
192 六 步送哥
196 講著牽罟的所在
198 手提cha1腰卜拔罟
202 一捆罟索百二斤
204 一隻大排十二支
206 卜去台東花蓮港
208 卜去尖山路呰遠
210 火車卜行阿里ke1
212 手提手巾手裏揚
214 二人相行呰遠
216 一蕊好花在樓頂
218 十七十八當夠水
220 一支扁擔雙頭挑
222 六盆牡丹
226 中國七日一禮拜
228 做兵歌
232 東爿出日西落山
234 雞仔早早啼
236 雙人行到兩田岸
238 這欉大樹好照影
240 貓鼠仔該死入皮甕
242 火車卜行行台北
244 韮菜開花一枝香
246 韮菜開花直溜秀
248 灶孔無柴火(勿會)(火著)
250 講到烏貓毋認戇
252 講到烏貓毋收示
254 講到烏貓蓋好認
256 阿娘在住菜店中
258 相褒歌
260 日月催逼人快老
262 清早起來鬧chai1 chai1
264 日頭落山起風霧
266 天頂落雨彈雷公
268 人栽菜瓜目目生
272 十條蕃薯九條臭
274 甘蔗開花舉大旗
276 苦瓜栽落苦瓜園
278 手舉鋤頭卜草
280 東爿出日圓滾滾
282 天頂落雨粒粒滴
284 天頂落雨彈雷公
286 李仔卜食圓環環
288 竹筍離土目目枯
290 稻仔大肚驚風颱
292 甘蔗好食頭硬硬
294 日頭落山火燒埔
296 蓮霧開花滿樹紅
298 枋寮坐車到楓港
300 相褒歌
304 這爿看過彼爿溪
306 這爿看過彼爿崙
308 一蕊好花在懸山
附錄
311 壹、本集工作人員資料
313 貳、記音規則
|書序|
市長序
打造全方面的文學城市
大臺南是臺灣本島歷史文化最早的發祥地,歷來文風鼎盛、人文薈萃,無論是聚焦府城地區的精緻士紳文化,或是廣大南瀛包含「鹽分地帶」在內的地方采風,作為臺灣本土文化的起點,大臺南在外來文明與本土風俗的衝撞及醞釀下,歷來已經蘊生許多優秀的作家與文學作品。國立機構「臺灣文學館」及「臺灣歷史博物館」的相繼植根本市,更可說明臺南位處整個臺灣歷史文化心臟地帶的重要位置。
有人說「文學是形諸文字的文化結晶」,背負有傳承再製人類文明的首要價值。大臺南自古人才濟濟,文學大家頭角崢嶸,包括葉石濤、楊逵、許丙丁等前輩,都在臺灣文壇舉足輕重;相較之下,民間文學所受到的關注就輕微許多。然而這些以庶民為主,以口語創造、透過口耳相傳方式得以延續的民間文學,因其普及傳散的高度渲染力,重要性卻與作家文學不相上下。大臺南所擁有的民間文學十分雄厚、相傳甚久,且承載著數百年來臺南地區的人文地景,惟由於民間文學係經口傳,極易流失,加上過去本土文化長期遭到漠視,使其傳承中斷,復以電子媒體勃興、舊有文化娛樂功能喪失,及最擅長講唱民間文學的耆老紛紛凋零之故,種種因素都使得許多民間文學面臨失傳的危機,因此保存與發揚民間文學,實已為今日臺灣當務之急。
過去原臺南縣曾出版總數20冊的民間文學集,原臺南市也曾計畫為口傳文學耆老、鹿耳門邱進老先生等人錄製CD以保存珍貴民間文學資產;如今縣市合併,本人更希望市府在這些豐厚的基礎上能做得更多,透過對民間文學的調查與採集,以及文學家前輩故居的走尋,進一步呈現出臺南文學及文化多采多姿的風貌。
大臺南市擁有傲人的文學資產,我們對民間文學的重視,更是對文化多元價值的讚嘆與致敬。本人深信,透過多頭並進推動大臺南各項文學保存及溯源工作,不僅有助於更加豐厚臺灣文學及文化的內涵,更能使大臺南闊步向前,邁進成為一座「全方位文學城市」的目標。
臺南市市長 賴清德
局長序
民間文學─臺南的瑰寶
臺南是臺灣歷史的門戶,臺灣的歷史從這裡開始,臺灣文學也從臺南萌發,因此第一座國家級的文學博物館──臺灣文學館設立於此,標舉著臺南是臺灣文學的重鎮。因此,文化局視臺南所孕育出來的文學為重要的文化資產。
文學可分為作家文學與民間文學。作家文學由文字創作而成,藉由書面流傳,作者以文人、知識份子為主,他們創造出主流文化,被稱為大傳統;民間文學由口語創作而成,透過口耳相傳的方式流傳,作者以庶民百姓為主,他們創造出非主流文化,被稱為小傳統。文學必須包含這兩大項,才能呈現其完整的風貌與豐厚多元的內涵。因此文化局除了致力於保存、出版作家文學集外,也積極推動民間文學的採集、整理工作。
民間文學以口語的方式流傳下去,未經文字的紀錄,因此極易散失;其次,民間文學是集體創作,它必須在多人聚集的場合中,在適當的講唱情境之下才能進行,然而隨著社會型態的轉變,電子傳媒的興起,使得許多傳統講唱情境一一消失,讓民間文學的傳承人失去表演的舞台,更加速民間文學的流失。
因此,搶救民間文學成為當務之急的工作,所幸在縣市合併之前,臺南縣、市已分別展開這項工作,奠定扎實的基礎:臺南市於2000年曾委託胡萬川、林培雅教授進行民間文學資源的調查工作;臺南縣則在1996年舉辦「臺南縣民間文學整理研習營」,聘請胡萬川教授等人來演講,藉由觀念的宣導,讓縣民認識到民間文學的重要性,以及保存民間文學的迫切性,希望能讓更多縣民加入這項工作。在觀念成功宣導出去之後,又於1999年至2000年間,分別在佳里、新營、歸仁等地舉辦五場說明會,仍聘請胡萬川、林培雅教授,傳授田野調查的方法及技巧。在說明會的鼓舞之下,成功地號召許多對本土文化深具熱忱與使命感的工作夥伴,得到他們熱烈的支持,多年來,在他們鍥而不捨地辛勤奔波、走訪各個鄉鎮之下,採錄到數量甚多的珍貴資料,經由林培雅教授的整理,共出版20集的臺南縣民間文學集。
雖然臺南縣、市在民間文學的採集與保存已經累積不錯的成果,但是歷史悠久的臺南所創造出來的民間文學非常豐富,仍有大量的作品流傳在民間,亟待發掘。2010年臺南縣市合併,臺南縣、市的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一直是個不可切割的整體,合併之後《臺南市民間文學》的採集、整理、出版,將更能呈現出大臺南文化的發展軌跡與完整風貌,因此文化局十分重視這項工作,仍委託胡萬川與林培雅教授,期待在他們豐富的經驗與專業的素養上,能繼續將活躍在耆老口頭中的民間文學保存下來,呈現給市民,將這項重要的文化資產傳承下去。
在工作團隊的努力之下,今年我們即將出版第1~3集。民間文學的田野調查工作曠日費時,十分辛苦,今年能夠有如此的成果,要歸功於深入各區辛勤採錄的工作夥伴,因為他們的熱忱與堅持,才能挖掘出珍貴的文化資產,在此致上誠摯的謝意。其次,還要感謝所有接受採錄的鄉親父老,在他們熱心的講唱之下,才能讓民間文學繼續傳承下去,使祖先留下來的文化遺產能再度發光發熱。另外,還要感謝胡萬川與林培雅教授,在學術界嚴謹的作業方式之下,讓臺南市民間文學集具有一定的水準,不僅可以讓所有臺灣人閱讀,還可以做為中小學的鄉土教材,更可以提供給學術界做為第一手的研究資料,使得臺南市民間文學集兼具多重的價值與意義。
民間文學是臺南的瑰寶,是臺灣文學重要的一環,藉由臺南市民間文學集的出版,將更能彰顯這樣的意義。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 葉澤山
序
2010年12月舊的臺南市、臺南縣合併為行政院直轄市,合併之後仍舊名為臺南市。合併之前的臺南縣、市,在民間文學的采集、整理方面,早已各有不錯的成果,尤其在原臺南縣方面的成績更為突出。成為直轄市之後的大臺南市,新的文化局認為民間文學采集、整理工作仍要持續進行,因為這是代表民間文化傳承的重要領域。而這一工作的推動現階段仍然由林培雅教授配合進行。林培雅現任教中山醫學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十幾年來以其民間文學的專業素養,在臺灣民間文學采集、整理的工作上,累積了相當豐富的經驗與成果。她的故鄉就在臺南,所以以前舊的臺南縣、市的民間文學采集、整理工作,她就已貢獻了相當多的心力,做出不錯的成績。現在的大臺南市,新的民間文學采集又在她的努力推動之下,有了新的一批成果,就是臺南市的民間文學集一至三集。
這一至三集的內容,一至二集是歌謠集,三集為故事集。這三集有一個特別的地方,就是講述者都是同一個人,他就是世居安南區的邱進老先生。在傳統的社會中,像邱進先生這種會說唱很多傳統歌謠,講很多傳統故事的人,以民間文學的研究觀點來說,就是民間文學的重要傳承者,也就是所謂的「積極傳承人」。關於臺灣地區積極傳承人的問題,林培雅教授有較為廣泛的調查研究,她對邱進先生講述的內容和特色,會有較為詳細的介紹。
像邱進先生這種很有特色的民間文學傳承者,在現在工商發達的社會中,已經非常的少見。當然或許有人會說,民間文學的故事、歌謠一類,都早已是過去式的東西,過去的文化,因此逐漸消歇是必然的,會講會唱的人會越來越少,也是自然的。這種看法大致上是不錯的,但文化的流傳,總是有著過去,才有現在。在這已經很少有人關懷「過去」的時代,我們還能由邱進先生的講講說說,來見證過去那些美好或有趣的傳統,實在是相當難得的一件事。臺南市能夠結集整理這麼一個很有特色的重要傳承人的資料,是相當難得的一件事。或許在保留著許多古老傳統的大臺南地區,還有其他像邱進先生這樣的重要民間文學傳承者尚待發掘,有志民間文學工作的人,如果能夠持之以恆,說不定還能有所發現,為民間文化找出更多的傳承與見證。謹此以序,與所有工作同仁共勉。
東海大學中文系教授 胡萬川
序
臺南縣、市自古以來兩地的文化、文學在發展的過程中彼此相互影響,關係密切,如今縣市合併,更能因為其行政區域的整合,呈現臺南文化的完整風貌。民間文學是臺南文化、文學的一環,其具有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功能,然而由於民間文學以口語流傳,極易流失,因此縣市合併之後調查、採集、整理民間文學成為當務之急。
臺南市的民間文學採集目前已累積一些成果,第一年的出版,特地選定積極傳承人邱進先生。所謂積極傳承人(Active Bearer)是指十分擅長講唱故事、歌謠、諺語的人,他們學習、記憶民間文學的能力很強,甚至還會創造出新的民間文學,而且平日經常講唱民間文學,讓民間文學得以流傳更廣更遠,對於民間文學的傳承貢獻很大。
邱進先生最擅長講唱歌謠,而臺灣的福佬民間歌謠主要流行於北臺灣茶山地區(桃園到宜蘭一帶)、恆春地區、澎湖地區等,臺南相對而言較不盛行,因此要在臺南發現歌謠積極傳承人十分不易,由此可見邱進先生的特殊與重要性。除了歌謠之外,邱進先生也擅長講述故事,以民間故事居多。
邱先生生於1931年,不曾受過教育,不識字。小時候因為不明原因,導致視力受損,成為俗稱的「五分仔目」(弱視),在這樣的缺陷之下,造成他聽力、記憶力、音感特佳,使得他擁有學習民間文學的絕佳條件。據邱先生所言,歌謠或故事只要被他聽過一次之後就記起來了,而他講唱民間文學時也頗為流暢清晰,不需花費太多時間回想。從他年輕時村子裡的人就知道他很會唱歌,他出去也喜歡唱歌給大家聽,在當地小有名氣。
邱先生從小居住在安南區的土城仔迄今,從事農工,曾有幾次短期離家的狀況,主要是受雇到南部沿海一帶牽罟,範圍大約從臺南到屏東一帶,隨著工人團體遷徙,為期不長。其接觸的環境大多在土城仔,此地並沒有特別盛行講唱民間文學的風氣,因此邱先生之所以能成為積極傳承人,並非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主要是出自於他對民間文學,尤其是歌謠的熱愛。邱先生學習歌謠的速度比一般人快,聲音又高亢響亮,講唱歌謠除了能讓他得到消遣娛樂之外,更重要的是還可以因此受到別人的肯定,從中得到成就感與價值感,故更能增加其主動學習的意願。他的學習並無特定對象,只要聽到歌謠和故事,不管是誰講唱的,都很有興趣去積極學習,他的學習對象包括村人、工作夥伴、來村子裡表演的各種團體(包括歌仔戲團、布袋戲團、王樂仔仙等)、廣播電臺(這種節目通常在AM頻道播出,目的在推銷成藥)、錄音帶(例如楊秀卿、黃秋田等)等等。其學習的時間持續很長,只要有學習的機會就會持續下去。一般而言,大多數的積極傳承人學習的時期主要集中在成年以前的那段時間,成家立業之後就中斷,很少再繼續學習,但邱先生卻一直都持續在學習,不曾中斷。
邱進先生的發現,要歸功於其外甥蔡奇蘭先生,即府城詩人鹿耳門漁夫,他從小聽邱先生唱歌長大,後來就用民間歌謠的形式(七字仔)來寫詩。2000年第一屆臺灣文史營在土城聖母廟舉行,鹿耳門漁夫為主辦人之一,特地邀請邱先生前去演唱〈雪梅思君〉、〈二四送哥〉等歌仔冊中的歌謠,當時引起媒體注意,為他做特別報導,文化界與學術界的人士因為營隊與媒體的介紹而認識他,從此以後政府機關與一些文化團體就多次邀請他去表演,而一些民意代表或是老人會所舉辦的康樂晚會也會邀請他上臺表演,使他成為臺南市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間歌謠演唱者。
民間文學積極傳承人的造就十分不易,邱先生是重要的臺南文化、文學傳播者,因此這三本專輯的出版意義非凡。希望未來能在臺南市再度發現積極傳承人,同時我們也將繼續努力採集、整理民間文學,將這項珍貴的文化資產保存下來。
中山醫學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副教授 林培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