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墘港興宮天子門生陣
作者:陳志昌
出版: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出版日期:民國107年8月初版
ISBN:978-986-05-6022-0
GPN:1010700759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21*15cm/135頁
定價:NT$350元
|作者簡介|
陳志昌 Jyh-Chung Tan
學歷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所博士候選人
經歷
臺北醫學大學護理系畢業後,曾在最有歷史的醫院手術室擔任護理師。後來一頭栽進有趣的文史研究,於國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所拿到碩士,曾在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工作,也在國立空中大學、高苑科技大學等校兼任過,目前是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
著作
1.《台灣民間食禁文化之研究》,2015,博揚文化出版。
2.撰寫過《東山鄉志》拓墾、社會篇及多篇有關民俗研究的論文。
006 市長序
008 局長序
010 處長序
012 序說
022 第一章 緒論
038 第二章 歷史沿革與傳說故事
048 第三章 陣頭之器樂與人員編制
080 第四章 陣式演出及相關儀式
100 第五章 組織交陪與傳習概況
114 第六章 陣頭先達生命史
122 第七章 文化資產特色介紹
市長序
閱讀城市文化軟實力
在山海交織的地理環境中,臺南孕育出豐富而多樣的文化資產。長期以來,市府竭盡全力進行文化資產保存及傳習紀錄等工作,舉凡傳統藝師的湛藝薪傳、民俗藝陣的傳承發揚,以及諸多古蹟和歷史建築的修復活化,臺南都有傲視全國的成果,不負文化古都之名。
臺南市自2014年起推出「大臺南文化資產叢書」,精選具有代表性之古蹟歷史建築、傳統藝術及民俗進行書寫及出版,成為建構新時代「臺南學」的重要一環。叢書的每位執筆者,以其歷史之眼、細膩的心,娓娓道出臺南市每個有無形文化資產背後所蘊藏的迷人故事。通過書中文字,我們期盼讓讀者更加深入認識大臺南豐美的文化,傳承在地珍貴的歷史風情。
再多的硬體建設都只能讓城市變得龐大、巨大;唯有文化,才能讓一座城市變得偉大。在扎根城市軟實力的工作上,做為歷史回顧的文史書寫不僅是一大基礎,也堪是形塑集體記憶、打造文化共同體的最重要工作。市府持續規劃主題多元的文化叢書、予以系統性整理出版,除了厚植臺南文化知識的內涵,也期待這套叢書可以成為臺灣與世界交往的知識櫥窗,讓豐沛的臺南學展現出獨特的城市價值。
代理市長 李孟諺
局長序
看見文資采風,親炙在地丰采
「大臺南文化資產叢書」自2014年出版首輯以來,即持續邀集在地文史工作者蒐羅研究本市文獻史料,透過深入淺出的文字撰述,介紹大臺南文化資產的價值與特色,不僅為市民及國人讀者開啟一扇通往知識的門窗,更成為在地文化綿延不輟的寶藏。
文化資產的價值,無論昔時或當代,都與常民生活緊密相連。有形文化資產除物質層面外,也蘊藏著其在不同時代中與人們的互動,或緣於不同利用方式而衍生出的故事、風俗、信仰傳統等無形價值,相當值得品味探究。而無形文化資產,則保有純樸無華、具藝術價值或在地特殊性等特色,如傳統工藝及傳統表演藝術,時而和韻雅致、時而生機澎湃;又如民俗活動,嚴肅虔敬有之、萬頭攢動有之,集大成者更有之。
臺南是臺灣第一個城市,臺灣近代歷史的濫觴,形同臺南城市的開拓史。職是之故,在臺南,文化資產保存工作一直都備受市民及國人關注。做為文化行政單位,我們雖然經常面臨挑戰,仍積極扮演用心溝通的橋樑,同時持續拓展多元現代的城市藝術文化樣貌,傳承中力求創新。
時光荏苒,叢書第五輯如今付梓。本輯所介紹的三大天子門生陣及兩大國定古蹟,在黃文博校長的主持編輯下,大臺南文化資產之美,翩然讀者眼前。誠摯邀請所有熱愛文化的國人朋友走進本叢書的世界,與我們一同認識大臺南文資寶藏、看見在地故事,感受「文化首都」的丰采萬千。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局長 葉澤山
處長序
耕耘文化基礎工作
本輯大臺南文化資產叢書內容有《大天后宮》、《臺南地方法院》、《天子門生陣(公親里清水寺、永吉吉安宮、港墘港興宮)》,內容兼涉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傳統漢人宗教信仰與日治時期官署建築。
臺南大天后宮為原明寧靖王府(1664年建),臺灣納入清朝版圖後,由施琅奏請改建後奉祀媽祖,迄今已三百餘年。作者高凱俊從媽祖信仰起源與發展談起,介紹臺南大天后宮創建沿革、建築格局與文物裝飾等,並闡述在經濟、社會文化變遷下,傳統祭祀、繞境活動順應現代生活的調整與發展。
臺南地方法院落成於1914年,由日本建築師森山松之助設計,表現濃厚的西洋建築式樣風格,造型典雅而莊嚴。作者吳建昇透過豐富的文史資料蒐集與書寫,進行建築與空間場域的探討,深度發掘法院的歷史,並述及人物與事件的歷史性及社會性意涵。
臺南西港慶安宮3年1科之「西港刈香」為國家指定重要民俗,每逢香科期間,各式陣頭皆傾全村莊之力投入動員練習,其中傳唱百年、弦歌不輟的天子門生陣特別能展現村民對於信仰的堅持,並看見在地的凝聚力與生命力。本輯所介紹的天子門生陣,由作者陳志昌透過長期觀察及訪談公親里清水寺、永吉吉安宮、港墘港興宮等三個團體,記錄在相似的歌曲樂器配合形式及音樂結構下,如何發展出各自的風格;作者也同時點出「音樂性文陣的養成緩慢,人才流失速度快」的問題,故向下扎根,保存重要文化資產,是刻不容緩的工作。
文資處感謝每位作者的努力與奉獻,「大臺南文化資產叢書」的書寫與出版,是文化傳承重要的一環,也是本處耕耘文化的基礎工作,為臺南文化根基提供茁壯的養分與力量。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 處長 林喬彬
序說
本系列3本書針對已登錄文化資產傳統藝術類的3陣天子門生陣來撰寫,擬依歷史性、音樂性、在地性等三大原則分列敘文,介紹陣頭的歷史沿革與傳說故事、陣頭之器樂人員編制、陣式演出及相關儀式、組織與傳習現況、陣頭先達生命史等內容。
歷史沿革有時與傳說故事相關,是自然環境、歷史發展、社會人群等所共同交織而成的內容,總是保留相當多在地性的知識,甚至這些故事往往支配地域人群的諸多行為與決定。透過傳說故事可以瞭解一地人群的宇宙空間觀、價值體系、行為模式等,是故筆者節錄採集接地氣故事,用以幫助讀者瞭解在地的時空特色。
音樂表現及特色為本書的重點之一,但在以西方音樂教育為主的現代,人們對於傳統樂音的認識已產生隔閡,是故本書僅以淺顯易懂的簡介形式為主,搭配特定名詞介紹,用以輔助讀者理解相關詞彙意涵。音樂的欣賞總需要臨場或數位影音輔助,此一部分期待其他音樂專長的專業人士後續可以多多協助,以各種傳播型態來推廣。
地方發展及傳習現況是本著「在地」為主的一貫初衷,讓本書在有了歷史性、音樂性的骨幹架構後,可以添加附著更多的有血有淚的人情肌理。其中特別列出先達生命史,一種常民人物傳記的概念。過往史書撰寫多只有針對帝王、重臣、權貴世家或地方仕紳,無法窺探常民生活的樣貌,特闢一章節來講談文陣內重要前人的點滴生平,以歸真於人群生活原貌,讓讀者可以理解,這些先達們擁有的真誠含蓄懷情,一種總是只能以恬靜一輩子去述說的生命堅持。
本書得以撰稿付梓,背後是一群來自土地上認真生活的好朋友們協助,他們住在佳里區港墘庄、七股區公地庄、安南區公親寮庄及其他庄里。實在是人數太多,除感謝老天讓我們相遇外,就不在此贅述,因為這些可愛的人們就即將在內文裡面一一跟讀者見面。
第二章
歷史沿革與傳說故事
一、歷史沿革
「港墘港興宮天子門生陣」(為求文字簡潔,以下稱本陣)與港墘港興宮相依存,行政區劃屬臺南市佳里區通興里。目前港墘庄雖座落佳里區,但在於清朝統治及日治初期行政區劃屬西港堡,與西港有著相當緊密的地緣關係。由西港慶安宮的清末遺留的醮事簿內的路關順序來看,本庄在「慶安宮往鹿耳門請水時期」已出人力與鹽埕地、埔頂、大寮、東勢寮、番仔塭共組一神轎參加西港香科。可知人與人的連結,聚落與地域關係的拓展,透過信仰活動的建構,形成一張綿密而又互相支持的網絡。
港墘與鄰庄鹽埕地(今七股區大埕里永興宮)二庄平日以神明會跋爐主形式,輪祀溫府千歲(為求文字簡潔,以下稱溫王)、蘇府太師。遇到西港香期,則與埔頂、大寮、番仔塭等庄共組神轎來參加刈香,只是埔頂等3庄主要祀奉楊府太師,祀奉神明有差異,且每香科一到各庄合轎之前皆須至埔頂辦理普度法會,種種不便的因素所致,昭和3年(1928)之時,港墘、鹽埕地退出共組神轎之列。二庄共議由鹽埕地出神轎一頂及一組轎班人力,港墘負責天子門生陣及另一組轎班人力,繼續偕同參加西港刈香。
本陣最早組成的人員及師承並無文字記錄,根據耆老們的記憶來回想,僅知由庄內黃達父親(姓名未明)以口傳方式教授給黃達、黃錦德、王舉、林傳等人,後將曲目世代薪傳予黃慨、黃茂、黃哮等人負責。除了上述本庄民互相教授之外,仍有從外地聘請來的師傅,根據耆老的回想,有家住曾文溪南的「吃飯伯」,及1950年代左右來任教,當時已60幾餘歲的七股樹仔脚黃火炎「炎仔」。除了這些還記得名字的外來師傅教唱之外,據陣員黃株劵(1915年生)的回憶,9歲起就參與出陣,也曾坐在父親黃慨的肩上,渡過溪去與其他音樂同好琢磨歌曲樂。由這些鮮活的描述可知道,歌曲樂日漸在港墘紮根,並由音樂愛好者的往來互相觀摩學習,切磋琢磨方能成圭璧,才有今日依舊傳唱不朽的天子門生陣。
為參加刈香的陣頭,在黃茂、黃慨、黃哮等人之後,為黃媽福、王傳猛等世代,戰後則傳承至黃丁丑、黃天寶、林利、黃宏盛、黃宏富、黃樹玉、黃文柯等,此時期為戰後經濟起飛的黃金時期,陣頭組成沿舊俗為全男性陣員,傳承方法仍習用口傳形式。
民國53年(1964)香科時,因人力招募不易,有經驗的陣員多擔任各種樂手,負責唱曲的歌手短缺,所以一改舊俗,召募第一代女童共6位加入歌手位置,出陣時引起各陣頭成員及民眾的爭相圍堵觀賞。後陸續招募庄內不同世代的女童參加練習,持續擔任歌手位置。民國59年(1970)港墘庄與塩埕地因故而分祀神明,所以港墘自行新雕刻溫府千歲及蘇府太師金身,並由主委黃宏盛號召信徒募款一併新建廟宇,購買黃媽福、黃中心等族親土地為廟地,廟體於民國62年(1973)4月竣工,廟號為「港興宮」,為目前所見之公厝形式。(圖2-1、2-2)自此後,改由港墘港興宮獨力出陣出神轎,參與西港刈香。
60年代後本陣歌手位置逐漸由男性轉換為女童,但女童成年後容易因婚嫁而離開,常無法再出陣傳唱,所以民國77年(1988)起女童歌手位置開始轉換招募媳婦,以求養成後更長遠的參與,此一情形沿用至今,也培育出相當多的師資群。
由於考量口傳方式可能有散佚、記憶缺失之虞,為使新成員易於學習且保存傳統曲目,庄內前輩林利65歲時利用退休空閒將幾首歌曲譯成現代簡譜,後由陣員黃玉惠又將全部歌曲重新寫成簡譜。民國86年(1997)起,為求歌曲樂更加精進,團長黃宏富禮聘臺南土城出身的高雄市郭榮泰師傅前來指導唱曲、修改詞句及教導各項樂器的演奏技巧。現在本陣所見的陣式,於此時之後,大致底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