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地方法院
作者:吳建昇、柯如蓉
出版: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出版日期:民國107年8月初版
ISBN:978-986-05-5991-0
GPN:1010700752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21*15cm/199頁
定價:NT$350元
吳建昇 Jian-Sheng Wu
經歷
後山台東出生,祖籍台南市將軍區北埔(四埔吳),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博士,國立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專任助理教授,主要從事台南地區文史調查相關研究,著有《二鯤鯓砲台》、《台南北極殿》等專書,並著有〈日治以前南鯤鯓代天府的地理變遷及其發展之初探〉、〈清道光三年以前台江內海浮覆的動態發展〉等四十餘篇論文,曾參與《台江地區文史資源調查及應用規劃研究(三)》(台江國家公園委託)、《台南市生育禮俗計劃》(台南市政府文化局委託)等研究計畫,並投入撰寫《七股鄉志》、《鹿耳門志》、《新營太子宮志》等鄉鎮聚落志書之撰寫。
柯如蓉 Ru-Rong Ke
經歷
台南市鹽水人,國立嘉義師範學院社會教育學系畢業,國立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現任教於台南市中西區永福國小。
006 市長序
008 局長序
010 處長序
012 作者序
016 文化資產指定、前言
024 第一章 在興建臺南地方法院之前
046 第二章 日本時代臺灣的司法制度與臺南地方法院
074 第三章 日本時代臺南地方法院的設置
100 第四章 光復以後臺南地方法院的發展
122 第五章 原臺南地方法院的建築特色
184 結語
191 參考書目
市長序
閱讀城市文化軟實力
在山海交織的地理環境中,臺南孕育出豐富而多樣的文化資產。長期以來,市府竭盡全力進行文化資產保存及傳習紀錄等工作,舉凡傳統藝師的湛藝薪傳、民俗藝陣的傳承發揚,以及諸多古蹟和歷史建築的修復活化,臺南都有傲視全國的成果,不負文化古都之名。
臺南市自2014年起推出「大臺南文化資產叢書」,精選具有代表性之古蹟歷史建築、傳統藝術及民俗進行書寫及出版,成為建構新時代「臺南學」的重要一環。叢書的每位執筆者,以其歷史之眼、細膩的心,娓娓道出臺南市每個有無形文化資產背後所蘊藏的迷人故事。通過書中文字,我們期盼讓讀者更加深入認識大臺南豐美的文化,傳承在地珍貴的歷史風情。
再多的硬體建設都只能讓城市變得龐大、巨大;唯有文化,才能讓一座城市變得偉大。在扎根城市軟實力的工作上,做為歷史回顧的文史書寫不僅是一大基礎,也堪是形塑集體記憶、打造文化共同體的最重要工作。市府持續規劃主題多元的文化叢書、予以系統性整理出版,除了厚植臺南文化知識的內涵,也期待這套叢書可以成為臺灣與世界交往的知識櫥窗,讓豐沛的臺南學展現出獨特的城市價值。
代理市長 李孟諺
局長序
看見文資采風,親炙在地丰采
「大臺南文化資產叢書」自2014年出版首輯以來,即持續邀集在地文史工作者蒐羅研究本市文獻史料,透過深入淺出的文字撰述,介紹大臺南文化資產的價值與特色,不僅為市民及國人讀者開啟一扇通往知識的門窗,更成為在地文化綿延不輟的寶藏。
文化資產的價值,無論昔時或當代,都與常民生活緊密相連。有形文化資產除物質層面外,也蘊藏著其在不同時代中與人們的互動,或緣於不同利用方式而衍生出的故事、風俗、信仰傳統等無形價值,相當值得品味探究。而無形文化資產,則保有純樸無華、具藝術價值或在地特殊性等特色,如傳統工藝及傳統表演藝術,時而和韻雅致、時而生機澎湃;又如民俗活動,嚴肅虔敬有之、萬頭攢動有之,集大成者更有之。
臺南是臺灣第一個城市,臺灣近代歷史的濫觴,形同臺南城市的開拓史。職是之故,在臺南,文化資產保存工作一直都備受市民及國人關注。做為文化行政單位,我們雖然經常面臨挑戰,仍積極扮演用心溝通的橋樑,同時持續拓展多元現代的城市藝術文化樣貌,傳承中力求創新。
時光荏苒,叢書第五輯如今付梓。本輯所介紹的三大天子門生陣及兩大國定古蹟,在黃文博校長的主持編輯下,大臺南文化資產之美,翩然讀者眼前。誠摯邀請所有熱愛文化的國人朋友走進本叢書的世界,與我們一同認識大臺南文資寶藏、看見在地故事,感受「文化首都」的丰采萬千。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局長 葉澤山
處長序
耕耘文化基礎工作
本輯大臺南文化資產叢書內容有《大天后宮》、《臺南地方法院》、《天子門生陣(公親里清水寺、永吉吉安宮、港墘港興宮)》,內容兼涉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傳統漢人宗教信仰與日治時期官署建築。
臺南大天后宮為原明寧靖王府(1664年建),臺灣納入清朝版圖後,由施琅奏請改建後奉祀媽祖,迄今已三百餘年。作者高凱俊從媽祖信仰起源與發展談起,介紹臺南大天后宮創建沿革、建築格局與文物裝飾等,並闡述在經濟、社會文化變遷下,傳統祭祀、繞境活動順應現代生活的調整與發展。
臺南地方法院落成於1914年,由日本建築師森山松之助設計,表現濃厚的西洋建築式樣風格,造型典雅而莊嚴。作者吳建昇透過豐富的文史資料蒐集與書寫,進行建築與空間場域的探討,深度發掘法院的歷史,並述及人物與事件的歷史性及社會性意涵。
臺南西港慶安宮3年1科之「西港刈香」為國家指定重要民俗,每逢香科期間,各式陣頭皆傾全村莊之力投入動員練習,其中傳唱百年、弦歌不輟的天子門生陣特別能展現村民對於信仰的堅持,並看見在地的凝聚力與生命力。本輯所介紹的天子門生陣,由作者陳志昌透過長期觀察及訪談公親里清水寺、永吉吉安宮、港墘港興宮等三個團體,記錄在相似的歌曲樂器配合形式及音樂結構下,如何發展出各自的風格;作者也同時點出「音樂性文陣的養成緩慢,人才流失速度快」的問題,故向下扎根,保存重要文化資產,是刻不容緩的工作。
文資處感謝每位作者的努力與奉獻,「大臺南文化資產叢書」的書寫與出版,是文化傳承重要的一環,也是本處耕耘文化的基礎工作,為臺南文化根基提供茁壯的養分與力量。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 處長 林喬彬
作者序
古蹟保存的得來不易
國定古蹟──臺南地方法院,創建於日明治44年(1911),竣工於日大正3年(1914),歷經百年歲月,見證諸多臺灣重要的司法事件,雖曾遭遇數次破壞與重修改建,然迄今仍屹立於府城兵馬營一地,並以「司法博物館」的型態,重新揭幕使用,再現舊時風華。華麗宏偉的臺南地方法院,不僅為全臺碩果僅存的日本時代大型地方法院建築,且更與「總督府」(今總統府)、「臺灣總督府博物館」(今國立臺灣博物館)齊名,而有「日治時期臺灣三大建築」之稱,其重要的歷史地位與豐富的文化資源,非常值得我們深入認識了解。然而,在古蹟重新開放、再現舊時風華之際,我們不禁回想這座歷史建築的保存與古蹟指定過程,卻也幾經衝擊與波折。
「原臺南地方法院」,這座建築不僅本身屢遭颱風、地震、白蟻等天然災害的困擾,又經歷了二戰時期的空襲砲擊、民國59年(1970)西側高塔遭官方拆除等大規模破壞,而又因建物老舊毀損、漏水不堪修繕,且又有房舍空間狹窄、不敷使用等實際問題,以致從民國66年(1977)以來就數度出現「拆建保存」的爭議。民國78年(1989),當時司法院決定編列預算,將進行臺南地方法院的「拆除重建」,隔年更進一步舉辦新建物的「公開競圖」,這一突如其來的發展,也成為民間發起一連串搶救聲援的契機,遂在民國80年(1991)內政部召開「全國古蹟會議」後,才使得臺南地方法院被正式指定為「臺閩地區二級古蹟」,終於成為國內第一批被指定為列級古蹟的日本時代建築;後又因精省作業需要,在民國88年(1999)7月1日起被列為「國定古蹟」。
從「臺南地方法院」的保存過程中,我們發現過往文資保存工作的艱難,除了古蹟本身需要具備重要的歷史意義和文化價值,還必須是在許多有心人士的努力與堅持之下,才能夠被保留下來,並進而被提報賦予其重要的官方地位,得到應有的保護與推廣。雖然筆者未能躬逢其盛,參與此一古蹟的保存搶救過程,不過在大學求學期間,正當列為古蹟後的推廣階段,使筆者得以有幸就參與臺南地方法院的古蹟認識活動,在震撼於這座建築的華麗與壯觀之際,也從這座漂亮的古老建築上,學習到了許多與日治時期「殖民樣式建築」相關的建築語彙,可以說是筆者對日治時期舊建築的重要啟蒙之一。此次筆者與永福國小柯如蓉老師一同投入本書的撰寫,本書主要探討臺南地方法院之所在環境、設置緣由及其歷史發展,並以探討本建築之文化資產,在編撰期間也再次感受許多前輩學者與有心人士對這座古蹟的用心,深刻感受到古蹟保存是如此地「得來不易」。
本書之完成,首先要感謝我的夥伴-柯如蓉老師的參與撰寫,一年多來在文獻之間與古蹟現場的反覆考察,總算有了一些初步的結果,我們共同分享新書付梓的喜悅;當然更要非常感謝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葉澤山局長、文資處林喬彬處長以及黃文博校長的邀約撰寫,審閱老師的用心審查,編輯鄭羽伶小姐與鄭任翔先生一路奔走辛勞,永福國小林育誠老師協助拍攝,嘉南藥理科技大學陳信安教授提供照片,國立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池永歆主任等師長同仁及所有同學的支持,一路打拼的好夥伴-許献平老師、王素滿老師、李國殿組長、金智學長、王御風學長、杜正宇、陳志昌、吳明勳、楊芸庭、余文章及王杏珠等好友們的驅策勉勵,還有我的父母、岳父母及內人陳美秀小姐的無限包容,特別是我最可愛的兩個寶貝–宇勛、宇蕎,當然還有許多默默在文化工作耕耘的夥伴們,謹在此向大家致上最誠摯的謝意與敬意。
吳建昇
第一章
在興建臺南地方法院之前
日治時期興建的原臺南地方法院,所處位址在清代以前被稱為「馬兵營」,地名源於鄭氏時期曾有馬兵於此駐紮,其範圍約在臺南市中西區永福路一段以東、南門路以西、府前路一段以南及樹林街二段以北之間;此地亦為《臺灣通史》作者連橫家族世居之地,連氏曾稱:「自我始祖卜居於此,迨余已七世矣」,目前在臺南地方法院外牆邊仍保有「馬兵營遺址」與「史家連雅堂馬兵營故址」二座石碑,標記這段曾經的過去。然而文獻史料上有關府城馬兵營的記載不多,但因其址位於清代「福安坑溪」近海口南岸,有此一「郡城內左分水」的明確地景標示,使我們也能透過歷史地圖藉此對其過往環境變遷有所探尋。
第一節、荷鄭時期:從農場、軍營到百姓住宅區
馬兵營,此一地名源自於鄭氏時期駐紮此地的軍營,至少在康熙年間就有此一稱謂,且此處有一以淡甘著名的井水,當時老百姓經常來此取井水煮茶,康熙 59年(1720)陳文達《臺灣縣志》載:「馬兵營井,在寧南坊。偽時駐馬兵於此,因以名井。邑內之水惟此井最淡,他井均不能及,通邑之人汲以烹茗」,首任巡臺御史黃淑璥更稱此井乃「郡中第一泉」;至於此井之由來,據嘉慶年間謝金鑾在《續修臺灣縣志》所稱:「紅毛時鑿以灌園者,偽鄭駐馬兵於此,故名。今舊井已眢,改鑿其旁,相去數武」,亦即考證出此井原為荷蘭時代所開鑿、主要做為灌溉田園的水源,且在清中葉仍能發現此一古井,不過由於古井已經枯竭,所以時人又在不遠處重鑿新井。而由此可知,馬兵營可能早在荷鄭時代就為人群活動的重要場域。
有關荷蘭時代的馬兵營,我們參照1644年【荷蘭人所繪赤崁耕地與道路圖】,可以發現圖中應為「福安坑溪」的河道,在其南岸有一大片深綠色塊、擴展到二層行溪的「農場耕地」,在北岸則有一條黃色向東南方舊社街(歸仁)延伸的「道路」,尤其在鄰近此一河道注入臺江內海的溪口處,不僅南北岸都繪有耕地田園外,在北岸更特別標示了一處磚瓦民宅建築,雖然目前我們無法了解這座房舍的用途或意義,不過這些田園與房舍的存在,卻可以證明此時馬兵營一帶人口群聚的情況,進而出現開鑿水井的需求。此外,此地在荷蘭時代尚建有一座「磚仔橋」,其址在府前路與永福路南緣一帶,亦即在舊臺南地方法院之前,陳文達《臺灣縣志》載:「磚仔橋,在西定坊,荷蘭所築,砌磚和灰而成,堅埒於石。」這座穿越「福安坑溪」所興建的「磚仔橋」(之後逐漸被雅稱為「莊雅橋」),主要在於便利百姓貨物的交通往來,同樣也顯示此時本地曾經的興盛繁華。
至於在鄭氏時期,可能因此地有穩定水源之供給,使成為鄭氏馬兵營的駐紮地,在國姓爺鄭成功來臺時的騎兵部隊,最主要是由提督馬信所率領的「驍騎鎮」,因此推測此應即為「驍騎鎮」之駐地。只是因臺灣不產馬匹,加以臺灣在地理上也較不適合發展馬兵,所以當馬信及其所領帶來臺的騎兵、馬匹逐漸凋零之後,在鄭氏麾下是否還有「驍騎鎮」或其他馬兵部隊在此駐紮,這可能是另一個可以再討論的問題了。不過我們從清領以後的康熙年間,馬兵營一地不僅未被清廷接收延續做為府署用地,也未遭施琅及其他征臺將領等佔領為「官莊」,且又可以供給郡邑百姓在此取井水煮茶的情況,後來更進一步成為連橫家族等民眾來臺世居之地,可見本區或許早在鄭氏後期就已由特殊的官屬軍事用地,轉變成為可供百姓居住的一般住宅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