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南瀛風情
時間的長河不曾停留,催促著我們向前邁進,唐山主政以來,台南縣由農業社會邁向科技之城,已不再是夢。隨著進步的軌跡,讓人更思念農業時代蔥鬱的大地、青香的稻草、群飛的野鴿、斗大的舊鞋…,但懷舊卻無法使往日時光停留。
貧瘠的物質生活條件,生活水準又不高的年代,居民的精神生活卻是豐富的,昔日生活的點點滴滴,透過泛黃的老照片中重現,讓人有如走進時光隧道,浸淫在思古幽情之中。
常民的生活,是文化精髓所在,文史的蒐集,是傳承民族生命的重要工作,尤其是影像的採擷,是文化再現的立體見證。自八十五年本縣積極致力「舊情南瀛」老照片的整理出版工作,已邁入第六年。看著五十年前的老照片,訴說著前人胼手胝足的辛勞,有歡笑、有淚水、有快樂、有悲傷,更有無限的感動。我們一方面欣喜南瀛的進步,一方面也為逝去的美好時光喟歎不已。
台南縣科技的列車已起動,文化的化育更應積極的開展,讓南瀛成為一個有高科技、有文化、有尊嚴的地方。「舊情南瀛─台南縣老照片」專輯,重現四、五十年代台南縣人文情境、生活的點滴,昔人、昔時的影像再度浮現你我眼前,傳達了舊情綿綿、南瀛情懷的憧憬,為台南縣的發展史留下註腳,並為縣民開啓了回顧過去的一扇窗,看看過去、想想現在、展望未來,我們會更珍惜所擁有,並為未來璀璨的美景而努力。
台南縣縣長 陳唐山
重拾南瀛印象
從一粒沙可以看世界,從一張照片也可以反應社會的面相、鑑古知今,「舊情南瀛─台南縣老照片」的出版又進入第六輯,本縣文化局盼透過老照片,為縣民拼湊出台南縣早期的生活樣貌,重溫往日的歷史記憶。
數年前,當本局決定蒐集、整理台南縣的老照片,當時即有「老照片在那裡?」的疑慮。所幸,不少熱心民眾踴躍提供家中珍藏的老照片,於是「舊情南瀛」一輯接著一輯呈現在百萬縣民的面前,也勾起大家無限追憶,第六輯在今年出版後,我們又將繼續蒐編,期望大家共襄盛舉,將家中暨親朋好友珍藏的老照片分享給縣民。
對台南縣的百萬縣民來說,「舊情南瀛」的出版,無疑是過去生活記憶的重現,不論是日治時代、光復初期,庶民生活的點點滴滴雖然風光不再,過往的時光也已經遠離,但透過泛黃的老照片,往日的常民生活文化、早期的社會生態在影像中一一再度鮮活起來,也藉此喚起大家對歷史的共同記憶。
由於時間的流逝、人事變動、天然災害等因素,使能見證昔日庶民生活的一鱗半爪,有逐漸消失而越來越難以搜尋的景況。個人一直認為文化事務,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因此,本局文化資產課同仁,除了規畫辦理古蹟、歷史建築等文化資產業務之餘,更著力於老照片的蒐集、訪尋工作,著實盡了相當的心力。同時感謝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的指導以及熱情鄉親們,不吝提供珍藏的老照片給我們編成專輯,讓這些圖像記錄重現、讓縣民有回顧歷史的機會,尤對中國時報台南縣採訪辦事處協助撰寫文字說明,讓老照片說話,有了新生命,特致由衷謝忱。
局長 葉佳雄
再展南瀛風華
時序進入廿一世紀,審視泛黃的老照片,格外讓人充滿感觸,透過老照片,我們看到前人奮鬥的縮影,也看到社會進步的歷程。
臺南縣文化局出版「舊情南瀛─臺南縣老照片」專輯,堂堂邁入第六輯,中國時報臺南縣採訪處同仁參與照片提供者的訪談、紀錄,在平日工作之餘,擴大社會關懷面,既讓老照片說故事,也為建構臺南縣的文化資料庫貢獻一己之力。
「舊情南瀛─臺南縣老照片」專輯每輯徵選一百張民國五十年以前的老照片,再予整理付梓,六年來,六百張的老照片重現光華,不僅賦予老照片新生命,也為縣民提供一處緬懷往日時光的窗口,影中的人事物或許不復存在,但透過老照片的顯影,讓人發思古幽情之餘,也獲得邁步向前的動力。
一張老照片的影響力可能不大,無數的老照片卻串起許多人的共同記憶,「舊情南瀛」的持續出版,是臺南縣文化局的堅持,也是中國時報對本土文化用心的展現!
中國時報特派 黃武璋